極端工作負荷困擾著職業生涯初期的科學家

這項針對12個國家650名受訪者的調查顯示,發表論文的壓力和維持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掙扎普遍存在,對於身為父母的學者來說尤其如此。

工作時間長:儘管每週工作時間可能超過50小時甚至更長,但年輕的學者和科學家們發現實際研究時間非常少,每週僅投入約20小時。

研究表明,對於剛完成博士學位後十年內的學者來說,工作時間過長、政治動盪、工作缺乏保障以及平衡工作與家庭生活僅僅是他們面臨的部分障礙。這是一項旨在描繪全球早期職業研究人員狀況的研究的首批成果。

全球青年科學家狀況調查詢問了12個國家的受訪者他們面臨的障礙、工作條件和動機。總部位於柏林的全球青年學院(GYA)是一個成立於2010年的組織,致力於為處於職業生涯早期獨立階段的學者發聲。該組織進行了這項研究,並在1月21日 釋出 了首批結果。

蒙特利爾理工學院的經濟學家、專案負責人凱瑟琳·博德里表示,儘管各國情況差異很大,但仍出現了一些共同問題。這些問題包括髮表論文的壓力和維持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掙扎,對於身為父母的學者來說尤其如此。“許多青年學者承擔著極重的工作負荷,以求在職業生涯中取得進步並達到人們對他們的期望,”報告總結道;這意味著“原創性和靈感退居其次”。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資金困境
博德里表示,這項調查僅基於650份回覆和45次訪談,在現階段並非旨在得出確鑿的結論。但作為更大規模研究和更具針對性調查的先導,它希望能突出可能值得進一步研究的趨勢。

也許並不令人意外,調查發現資金短缺是最普遍感受到的障礙——但值得注意的是,德國除外。絕大多數(83%)的德國受訪者表示,他們感到工作缺乏保障是一個障礙,相比之下,美洲(巴西、加拿大和美國)為44%,亞洲(日本、斯里蘭卡和泰國)僅為15%。略多於一半的德國受訪者還強調缺乏指導和支援。

瑞士弗裡堡大學的化學家尼科·布倫斯說:“如果你在德國開始學術生涯,你就要承擔在幾年後失業的風險。你要麼是瘋了,要麼是非常自信。”他曾在德國工作並參與了這項調查。布倫斯說,德國缺乏終身教職制度意味著,大多數博士後都只能簽訂短期合同,直到他們獲得教授職位——而且職位越高,這些職位就越稀缺。調查發現,只有35%的德國受訪者對在學術界找到永久研究職位抱有信心,而奈及利亞和南非的這一比例為68%。

冰山一角
英國劍橋職業發展組織的研究主管羅賓·梅勒斯-伯恩警告說,鑑於這項研究僅代表“一個非常多樣化世界的冰山一角”,因此不宜從中得出強有力的結論。

但他補充說,這些發現觸及了一些有趣的問題。其中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年輕學者報告工作時間很長——德國每週50小時,南非、奈及利亞、日本、泰國和斯里蘭卡約為55小時,巴基斯坦、埃及、突尼西亞和美洲則超過60小時。然而,研究還表明,在任何國家,投入到研究本身的時間都沒有超過每週24小時,而且在大多數國家都不到20小時。相反,大量且比例不一的時間被行政工作、教學和其他非研究活動佔據。“[青年科學家]如何分配他們的時間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梅勒斯-伯恩說。

該研究還報告稱,雖然在德國,研究人員通常受渴望從事令人興奮的工作的願望所驅動,但在中東和非洲國家,成功的定義更多地體現在對晉升的普遍追求上。例如,在埃及、巴基斯坦和突尼西亞,衡量成功的最大標準是他們的工作是否“為更大的利益”做出貢獻。

在這些國家,工作缺乏保障和缺乏指導與對政治不穩定或戰爭對職業生涯的影響的擔憂相伴而生。幾乎三分之一(31%)的受訪者將此列為障礙,而奈及利亞和南非僅為9%,德國僅為3%。GYA聯合主席、開羅附近亥龍大學的結構生物學家薩米赫·索魯爾表示,阿拉伯之春後埃及政治氣候的不確定性已導致當地許多研究停滯。“每個人都對未來感到恐懼,他們不想承擔任何責任,”他說。他補充說,年輕科學家受到的影響最大。

報告的合著者艾琳·弗裡森哈恩表示,儘管發展中國家的科學家有時缺乏資源和裝置,但他們似乎比富裕國家的同行更滿意自己的學術生涯。相比之下,德國的青年學者相對“沮喪”,她補充道。

本文經《自然》雜誌許可轉載。本文於2014年1月22日首次發表

Elizabeth Gibney is a senior physics reporter for Nature magazine.

More by Elizabeth Gibney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