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新研究表明,歐洲、亞洲和北美洲的夏季酷熱熱浪以及中亞的極端寒潮變得更加頻繁,原因是這些地區上空空氣流動方式發生了變化。
溫室氣體累積導致的 大氣整體變暖 通常使極端高溫天氣和較少寒冷天氣的可能性增加。但是,全球高壓和低壓區域的移動方式可能會加強或抵消這些可能性。這導致不同地區在不同時間出現不同的極端溫度模式。
“重要的是要確定我們認為近期環流趨勢中的哪些部分可能與氣候變化有關,而不是僅僅是自然變率,” 泰德·謝潑德,英國雷丁大學的大氣科學家,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謝潑德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他為《自然》雜誌撰寫了相關的評論。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繼續看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利用過去35年的大氣資料,研究作者 丹尼爾·霍頓,一位斯坦福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和他的同事發現,某些地區持續存在的高壓區域與歐洲、西亞和北美東部的極端熱浪有關。這些系統的位置影響了空氣在這些地區上空的流動方向。一個例子是致命的 2010年俄羅斯熱浪,這是由於“停滯”的高壓系統造成的,該系統使大量炎熱乾燥的空氣在該地區停留了數週。
相反,中亞地區極端寒冷天氣的增加與導致更多北極空氣流入該地區的模式有關。自明顯的北極變暖出現以來,即大約過去25年,極端寒冷天氣增多的趨勢最為明顯,這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支援了北極變暖正在助長這一趨勢的可能性,謝潑德說。快速北極變暖對極端天氣的潛在影響是近年來的一個熱門研究課題,儘管在氣候界對此存在很多爭議。
這項研究並未試圖回答大氣環流的這些變化本身是否與全球變暖有關。 猶大·科恩曾對北極變暖與極端寒冷天氣之間的聯絡進行過幾項研究,他表示,雖然這項新研究是“一項不錯的分析”,並且與其他發現一致,但他認為它“對於解決或緩解”關於這個問題的不同陣營之間的“分歧幾乎沒有作用”。科恩是大氣與環境研究公司的大氣科學家,也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雖然這項新研究沒有回答導致與極端溫度相關的特定大氣模式的原因,但霍頓希望他們可以使用與研究相同的方法來嘗試找出答案。他稱這項工作是“一項正在進行中的工作”,並補充說,“我們還沒有答案。”
弄清楚這個答案對於理解不同地區在變暖的世界中可能面臨哪些變化非常重要,因為一個特定的系統長時間停留在某個地區也可能導致乾旱和洪水等問題。
例如,持續的加州乾旱就與持續的高壓系統有關,該系統阻擋了急需的降雨。
本文經 氣候中心許可轉載。該文章於 2015年6月24日首次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