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新的分析顯示,由於更極端的降雨和城市快速擴張導致洪水風險加倍,到 2030 年,全球河流洪水可能會影響 5400 萬人。目前,每年有 2100 萬人受到洪水的影響。
荷蘭和世界資源研究所的幾個研究機構的專案開發了第一個公共工具,該工具顯示了大多數國家的估計洪水風險,以及預計未來 25 年的風險上升情況。該專案名為“水資源全球洪水分析器”,還提供了一張全球地圖,顯示隨著氣溫升高和土地開發,河流的侵蝕範圍不斷擴大。
研究人員表示,經濟影響的增長速度甚至快於洪水受害者的增加速度。海平面上升——這對沿海地區的許多河流產生進一步的影響——將被納入後續研究。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訂閱我們的獲獎新聞,以支援我們的工作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世界資源研究所研究分析師田毅(音譯)說:“我們發現,目前,河流洪水每年平均影響約 960 億美元的 GDP 。到 2030 年,這個[全球]數字可能增長到約 5200 億美元。”
最大的混亂預計將發生在亞洲,那裡的城市化步伐超過了氣候變化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集中在越南的胡志明市、印度尼西亞的雅加達、孟加拉國的達卡和中國的上海等河流城市。
三角洲研究所 Deltares 的研究員黑塞爾·溫瑟米烏斯 (Hessel Winsemius) 說:“東南亞的風險將大幅增加,氣候變化確實是造成這種風險增加的重要原因。但實際上,這些氣候變化的影響……與社會經濟增長的影響相比相形見絀,特別是東南亞特大城市在易發洪水地區的集中增長。”
更廣泛地說,氣候影響預計會增加人們遭受洪水的風險,其程度超過社會經濟變化。研究人員估計,氣候變化可能導致全球受災人口增加的三分之二。
印度、孟加拉國和中國的風險可能最大,預計每年將有大約 1150 萬人受到洪水的影響。面臨洪水風險最大的 15 個國家佔 2030 年全球估計受害者人數的 80%。所有這些都是發展中國家。
該工具旨在為資助和規劃適應工作的組織提供資源。它可以幫助他們確定哪些國家最能從綠地、防洪牆和抗災建築等措施中受益。
展望未來 50 年的方法
它還可以幫助企業決定在哪裡設立製造業務。 2011 年,泰國發生大規模洪水,淹沒了尼康等公司的工廠,導致這些公司遭受重大損失。
該工具顯示,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描述的溫和氣候變化情景,泰國在 15 年內其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度影響可能達到 225 億美元,增加 140 億美元。在更嚴重排放情景下,洪水可能會影響 280 億美元。
田毅表示,各組織還可以使用該工具進行成本效益分析,以確定在防洪方面進行最小的投資,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防止損失。該工具顯示,根據一個國家應對洪水的實力水平,可以節省多少資金和生命。
該工具還可以幫助國際組織向當地官員提出令人信服的論點,這些官員通常在災難發生之前對備災不感興趣。
世界銀行指導的小組“全球減災和復甦基金”的官員阿蘭娜·辛普森 (Alanna Simpson) 說,“平均年度損失”的說法在世界其他地區的當地官員那裡並不總是能被理解。這些地圖可以透過精確定位他們國家的人口所在地以及現在和未來洪水的發生地點來克服這一問題。它們通常重疊。但這種描述也可以幫助他們在城市擴張時避開危險的地方。
辛普森說:“因為他們正在為 50 年後的達卡建設。”
她補充說,向官員展示防洪措施在拯救生命、資金和財產方面的成果,可以幫助他們做出艱難的決定,以避免災害損失。這些地圖還可以幫助他們找到更安全的疏散路線,並瞭解擴大不透水足跡(如混凝土)對水徑流的影響。
美國經濟影響將翻倍
該工具也有其侷限性。它不顯示一個國家目前的防洪水平。它最適合用於描繪大地理區域(如橫跨多個國家的數百英里的流域)的洪水風險的總體情況。
不顯示對單個城市的影響,部分原因是所使用的模型無法突出超區域性特徵,例如一段河流是否被堤壩包圍,或者一個城市的不透水錶面積。這會影響徑流並改變社群的風險。
相反,該工具提供了更好的太空視角。它可以顯示大陸尺度上洪水的特徵。這可能很有用,因為一個國家的風險可能會因其鄰國的行動而增加。
例如,如果德國沿著萊茵河修建更高的防洪牆,可能會將更多的洪水向下遊流入荷蘭。然後荷蘭人將面臨一個選擇:承受更多的洪水,或者找到資金來預防洪水。
從這個意義上說,該工具可用於防止國際敵對情緒,或找出其根源。
該專案還對一個國家目前的防洪水平做出了一些假設。它假設美國具有 100 年的防洪能力,換句話說,可以抵禦在任何一年中發生機率為 1% 的河流洪水。
在這種情景下,如果排放導致嚴重的氣候變化,美國面臨洪水風險的人口將從現在的 16.7 萬人增加到 2030 年的 26.28 萬人。在同樣的情景下,GDP 的年度影響將從現在的 70 億美元增加到 15 年後的 151 億美元。
該工具稱,大約一半的增長將由氣候變化引起,另一半將由社會經濟增長引起。
經環境與能源出版有限責任公司許可,轉載自氣候導報。www.eenews.net, 202-62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