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自然現象”(Psi)指的是目前無法用正常原因解釋的異常心理效應。歷史上,這種現象最終要麼被正常手段解釋,要麼在受控條件下消失。但現在,著名心理學家達里爾·J·貝姆聲稱透過實驗證明了預知(有意識的認知意識)和預感(情感上的理解)“對未來事件的感知,而這種事件原本無法透過任何已知的推斷過程來預測”,正如他最近在《人格與社會心理學雜誌》的《感受未來》一文中所寫道。
貝姆讓受試者坐在電腦螢幕前,螢幕上顯示兩扇窗簾,其中一扇窗簾後面會出現中性、負面或色情的照片。在36次試驗中,受試者要預先選擇他們認為影像會出現在哪扇窗簾後面,之後電腦隨機選擇視窗來投影影像。當影像是中性的,受試者表現不比50對50好。但是當影像是色情的,受試者預先選擇正確螢幕的機率為53.1%,貝姆報告這在統計學上是顯著的。
貝姆稱之為“追溯性影響”——色情影像從未來逆向影響——或者像喜劇演員斯蒂芬·科爾伯特在他的節目《科爾伯特報告》中介紹貝姆時所稱的那樣,“超感色情感知”。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報道。
出於諸多原因,我對此表示懷疑。首先,在過去的一個世紀裡,數十項宣稱具有統計學顯著結果的此類研究,結果證明在方法論上存在缺陷,容易受到實驗者偏差的影響且無法重複。阿姆斯特丹大學心理學家埃裡克-揚·瓦根梅克斯的這一評估與貝姆的研究同時發表在同一期刊上。
其次,貝姆的研究是負面證據的一個例子:如果科學無法透過正常手段確定X的原因,那麼X一定是超自然原因的結果。俄勒岡大學心理學榮譽教授、超自然研究評估專家雷·海曼稱這個問題為“拼湊被子問題”,即“任何事物都可以被視為超自然現象,但沒有什麼可以反駁它”。本質上,“如果你能證明存在顯著的效果,並且你找不到任何正常的手段來解釋它,那麼你就可以聲稱是超自然現象”。
第三,超自然效應,即使據稱被檢測到,也總是如此微妙和短暫,以至於對任何實際用途都毫無用處,例如定位失蹤人員、賭博、投資等等。第四,一個微小但持續的效果可能是顯著的(例如,在賭博或投資中),但根據海曼的說法,貝姆在實驗1中高於偶然機率3%的效果在他九個實驗中並不一致,這些實驗在不同的條件下測量了不同的效果。
第五,實驗的不一致性困擾著此類研究。海曼指出,在貝姆的第一個實驗中,前40名受試者接觸到數量相等的色情、中性和負面圖片。然後他在實驗中途改變了實驗,對於剩下的受試者,只將色情影像與所有型別圖片的未指明混合物進行了比較。此外,貝姆的第五個實驗是在他的第一個實驗之前進行的,這增加了可能存在事後偏差的可能性,無論是在進行實驗還是在報告結果方面。此外,貝姆指出“大多數圖片”是從國際情感圖片系統(International Affective Picture System)中選擇的,但他沒有告訴我們哪些圖片不是,為什麼或為什麼不是,或者他採用了什麼程式將影像分類為色情、中性或負面。海曼列出的缺陷有幾十個。“我已經做了50多年的同行評審員,”海曼告訴我,“我想不出還有哪個評審員會讓這篇論文透過同行評審。他們是不負責任的。”
也許他們錯過了多倫多約克大學的心理學家詹姆斯·奧爾科克在貝姆題為《撰寫實證期刊文章》的論文中發現的內容,貝姆在他的網站上指示學生:“將你的資料集視為一顆寶石。你的任務是切割和拋光它,選擇要突出的方面,併為其製作最佳的鑲嵌。許多經驗豐富的作者首先撰寫結果部分。”
貝姆已經回應(www.dbem.ws),但我預感到他的預知實際上是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