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研究發現,單個基因的重複——以及大腦細胞中相應蛋白質的過多——會導致小鼠癲癇發作並表現出躁狂樣行為。但一種廣泛使用的藥物逆轉了這些症狀,表明它也可能幫助一些對常見治療無反應的多動症患者。
突觸(腦細胞之間的連線點)的順利運作對於控制從社交禮儀到日常決策等一切功能至關重要。人們越來越認為,一些神經精神疾病是由突觸功能失調引起的,事實上,研究人員發現,精神分裂症和自閉症等神經精神疾病有時可以追溯到SHANK3基因的缺失或突變副本,該基因編碼一種“結構”蛋白,有助於確保細胞之間正確傳遞資訊。一些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 (ADHD)、阿斯伯格綜合徵或精神分裂症的人攜帶包含SHANK3的更廣泛DNA區域的額外副本。
為了探索SHANK3的作用,位於德克薩斯州休斯頓的貝勒醫學院的神經遺傳學家胡達·佐格比和她的同事創造了攜帶該基因重複副本的小鼠。“這隻小鼠非常活躍,像瘋了一樣四處奔跑,”佐格比說。但這些動物對通常用於治療 ADHD 的興奮劑藥物沒有反應。相反,它們的多動症變得更糟。“那時我們就知道這不是典型的 ADHD,”佐格比說。該研究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美國馬里蘭州貝塞斯達美國國家精神衛生研究所所長托馬斯·因塞爾說,這篇論文是“基因劑量重要性的一個非常好的例子”。他說,“對於給定的基因,無論您沒有副本、一個副本、兩個副本還是更多副本,都非常重要。”
人類的相似之處
除了多動症之外,這些小鼠還表現出躁狂樣行為和癲癇發作的組合,這表明患有一種稱為運動過度的疾病。當研究人員篩選臨床資料庫時,他們找到了兩人的記錄,他們的精神狀況與小鼠相似,並且也攜帶SHANK3的重複副本。其中一人患有躁鬱症和癲癇;另一人患有癲癇和 ADHD,其特徵是多動症、注意力不集中和強迫行為。與小鼠一樣,這個人對用於治療 ADHD 的安非他命反應不佳。
在嘗試了各種治療方法後,研究人員給小鼠服用了丙戊酸鹽,這是一種抗驚厥藥和情緒穩定劑,常用於治療躁鬱症和癲癇。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藥物逆轉了精神病效應。結果表明,過量的SHANK3蛋白驅動了一種可以有效治療的精神綜合徵。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兒科神經學家和遺傳學家喬·格里森說,這項研究是“首次以全面的方式探索”基因劑量在小鼠神經系統疾病中的重要性。 他說,這篇論文從精神藥理學到蛋白質組學和人類基因組學,解決了這些疾病的根本原因,並指出“結果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