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代初期,古生物學家在紐芬蘭出土了一個奇異的景象:一片古老的化石床,由巨大的葉狀海洋生物組成。研究人員之前曾發現過這些神秘的已滅絕生物——稱為範圍體——但它們仍然難以歸類。現在科學家認為,紐芬蘭的化石及其同類可能有助於解答關於地球生命的關鍵問題。
範圍體可以追溯到埃迪卡拉紀時期,該時期從大約6.35億年前持續到5.41億年前。它們有莖狀的身體,長出類似分形的枝狀物,質地像水母一樣柔軟。科學家認為,這些生物生長到當時動物中前所未有的尺寸——長達兩米。它們滅絕後,地球在寒武紀時期迎來了各種大型動物生命的爆發。“範圍體是地球歷史上這一時期發生的更廣泛背景的一部分,”東京工業大學古生物學研究員、研究合著者詹妮弗·霍亞爾·卡思希爾說。弄清楚範圍體是如何長到如此巨大的尺寸,可能有助於為理解大型、多樣化的動物是如何起源的,以及地球上的條件——在那個時期地球上的條件正在發生變化——可能如何影響了生命的進化提供背景。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些聯絡,霍亞爾·卡思希爾和劍橋大學古生物學家西蒙·康威·莫里斯分析了幾種範圍體化石。這對搭檔對在紐芬蘭發現的一種名為Avalofractus abaculus的儲存完好的化石進行了微型 CT 掃描,以精細地檢查其 3D 結構。他們還拍攝了另外兩個標本的照片測量結果進行比較。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研究人員檢查了範圍體的莖和枝的各個方面,然後使用數學模型來研究化石的表面積和體積之間的關係。根據最近發表在《自然·生態與進化》雜誌上的這項研究,他們的模型結合化石觀察結果表明,生物體的大小和形狀似乎受可用營養物質的量控制。這可能解釋了為什麼它們可以在地球地球化學發生變化的時期達到如此大的尺寸。
但其他專家對以這種方式概括持謹慎態度。“這是一個有趣的發現,它支援了研究人員之間日益增長的共識,即範圍體有可能根據其環境以不同的方式生長,”牛津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傑克·馬修斯說,他沒有參與這項工作。但“這項研究將其發現應用於所有範圍體可能為時過早。”
霍亞爾·卡思希爾說,如果這個解釋最終被證明是正確的,它可能會為“化石記錄中更大的生物的驚人出現與地球上正在發生的事情之間的聯絡”提供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