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掃描摘要:解釋孔徑錯覺

新聞掃描摘要:解釋孔徑錯覺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解釋孔徑錯覺
透過貓眼觀察會改變物體看起來移動的方向——當透過孔洞觀察時,一根從左到右傾斜的杆似乎以一定角度向下移動(參見下面的影片片段)。杜克大學的戴爾·珀維斯和他的同事認為他們知道原因。他們要求志願者描述他們如何感知透過孔徑看到的移動線條的運動。他們還開發了虛擬杆在三維空間中移動的計算機模擬,其中關於其方向的資訊被剝離出來(透過投影到二維表面上)。志願者看到運動的方式幾乎與扁平化模擬產生的運動完全匹配,這表明在我們基本上是二維的視網膜上形成的影像並沒有傳達三維運動的方面。因此,我們對移動物體方向的感知是基於過去經驗的心理構建。仔細研究1月6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分析。�
—查爾斯·Q·崔

視力蛋白質
根據哈佛醫學院研究人員的說法,一種名為組蛋白去乙醯化酶 4 (HDAC4) 的蛋白質,它調節骨骼和肌肉發育,也促進健康的視力。降低實驗小鼠眼睛中這種蛋白質的水平會導致視網膜細胞的死亡——特別是視杆光感受器和雙極細胞,它們將來自光感受器的訊號傳遞到視神經。提高其水平降低了雙極細胞中自然發生的死亡,並延長了患病小鼠眼睛中光感受器的壽命。更多資訊請參見 1 月 9 日的《科學》雜誌。
�—查爾斯·Q·崔

蠶:宇航員吃什麼?
星際旅行可能意味著宇航員需要攜帶生態系統來供應食物和氧氣。過去對潛在太空食物的研究考慮過家禽、魚,甚至蝸牛、蠑螈和海膽幼蟲,但它們都有缺點。例如,雞需要大量的食物和空間,而水生生物對可能難以維持的水質條件很敏感。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法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科學家建議招募蠶,蠶在中國部分地區已經被食用。這些昆蟲繁殖迅速,需要的空間、食物或水很少,並且只產生極少量的排洩物,這些排洩物可以用作船上植物的肥料。蠶蛹主要是可食用的蛋白質,其必需氨基酸含量是豬肉的兩倍,是雞蛋和牛奶的四倍。科學家們的研究結論於 2008 年 12 月 24 日線上發表在《空間研究進展》雜誌上,他們還指出,化學過程甚至可以使絲綢可消化。讓開,唐。�—查爾斯·Q·崔

大眾科學 Magazine Vol 300 Issue 3這篇文章最初以“新聞掃描摘要:解釋孔徑錯覺”為標題發表於大眾科學雜誌 第 300 卷第 3 期(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032009-3p81KeFQLCP2gqXDyxBAh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