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宇航局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桌山天文臺首席科學家保羅·魏斯曼給出了以下答案。
奧爾特雲是一個巨大的球形雲,由大約 1012 顆彗星組成,環繞著太陽系,並延伸到距離最近的恆星的一半距離。我們認為奧爾特雲的彗星起源於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軌道之間的冰冷星子,並透過與這些巨行星的引力相互作用被動態地拋射到它們目前遙遠的軌道上。
拋射過程不僅將彗星散射到較大的軌道上,還散射到中等較大的傾角,約為 20 或 30 度。一旦進入奧爾特雲,來自隨機經過的恆星、銀河系中巨型分子云的遭遇以及銀河系潮汐的引力擾動會繼續改變彗星的軌道。由於這些擾動發生在彗星位於其非常偏心的軌道上的遠日點(距離太陽最遠的點)附近時,它們在改變軌道角動量方面最有效。角動量在決定彗星的近日點距離(它距離太陽最近的點)及其軌道傾角方面最為重要。結果,彗星的近日點傾向於擴散遠離行星區域,並且軌道的傾角繼續增大。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例如,一顆近日點距離約為 10 個天文單位 (AU),接近土星軌道,遠日點距離為 50,000 AU 的彗星,這對於奧爾特雲來說是典型的,它在遠日點的速度僅為每秒 2.7 米。一顆以每秒 30 公里的速度,在 1 秒差距(206,265 AU)的距離處經過的太陽質量的恆星,將使彗星的速度擾動約每秒 0.29 米。這足以將近日點距離提高到 12.3 AU,或將軌道傾角增加約 6 度。由於一顆彗星在其一生中將受到大約 40,000 次這樣的擾動,因此很容易看出軌道傾角和近日點距離是如何完全隨機的。結果就是一個球形的奧爾特雲。
答案最初發佈於 2002 年 3 月 4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