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鸚鵡有模仿能力?

萊斯利大學生物學助理教授邁克爾·辛德林格回答了關於我們這些長著羽毛的朋友的這個問題。

鸚鵡的鳴叫能力並非都一樣,許多物種的模仿原因可能也不同。例如,人們知道野生非洲灰鸚鵡會模仿其他鳥類物種。我自己對從墨西哥到蓋亞那再到秘魯的亞馬遜鸚鵡的觀察只發現它們模仿自己物種(以及當地方言)的聲音。當鸚鵡被作為寵物飼養時,它們會從它們收養的人類社交夥伴那裡學習它們的鳴叫聲。它們作為寵物的吸引力之一在於它們能夠唱出比小型鳥類更低的音調,從而更好地再現人類的聲音。然而,在野外,它們的叫聲可能比任何人類導師的聲音的音調高得多,節奏快得多。遺憾的是,我們對寵物鸚鵡的渴望導致許多物種在其野生棲息地的數量下降。

但是,為什麼鸚鵡和其他鳥類依賴學習來進行發聲發展,而不是像許多其他鳥類和動物那樣,每個叫聲都在發育過程中硬編碼?學習的一些好處可能包括髮展出特定語境的叫聲。模仿性的發聲學習也是神經功能可靠的社會展示——需要良好的聽力、記憶力和聲音產生的肌肉控制——這可能是潛在的配偶或盟友考慮的因素。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發聲模仿的一個後果是可能會出現地方方言。在某些情況下,這些區域性的叫聲可能有助於來自相似地區的雄性和雌性找到彼此——或者可能避免彼此。一些鳥類物種中的鳴叫學習可以讓領地鄰居彼此瞭解,並有助於區分漂流者和當地領地持有者。在一個實驗性的人工飼養的虎皮鸚鵡(來自澳大利亞的小型鸚鵡,通常被稱為長尾鸚鵡)種群中,聯絡叫聲趨於一致,似乎是在採用一種氏族標籤。一項研究報告稱,虎皮鸚鵡似乎使用叫聲的相似性來判斷配偶。

對野生鸚鵡種群的地理方言進行回放研究表明,鳥類對其當地的語言反應更強烈。也許這是這些鸚鵡模仿的最佳理由:透過發出聽者已經有記憶(或“神經模板”)的聲音,更好地引起潛在聽者的注意。聽者中預先存在的感知模板使得另一個鸚鵡對他或她的模仿在嘈雜的環境中更容易被感知。模仿甚至可能針對特定的預期接收者。

然而,鸚鵡並不是唯一透過模仿學習的鳥類。印度八哥也以其模仿能力而聞名,在美國,北美反舌鳥會重複演唱從藍松鴉、知更鳥、紅雀和其他鳥類那裡借用的叫聲片段。這些發聲用於春天展示,啟發了它們的通用名稱和它們的學名:Mimus polyglottus

對鸚鵡和其他具有發聲模仿能力的動物的比較研究將幫助我們瞭解進化如何塑造複雜社會交流的神經機制。可悲的是,棲息地喪失和為寵物貿易而進行的捕獲已將許多鸚鵡物種推向滅絕的邊緣。鸚鵡強大的學習能力(以及它產生的方言變異)突顯了需要將瀕危物種作為整體種群來拯救,並保持其歷史上資訊豐富的發聲傳統完好無損。

更多探索

 

  • I. M. Pepperberg. 1994.灰鸚鵡(Psittacus erithacus)的發聲學習:社會互動、參考和環境的影響。《鳥類學雜誌》,111(2):300-313

  • Martella, M.B. & Bucher, E.H. (1990)。僧鸚鵡的發聲。《鳥類行為》,8:101-110。

  • Wanker R, Sugama Y, Prinage S. 2005。眼鏡鸚鵡(Forpus conspicillatus)中家庭成員的聲音標籤。《動物行為》,70:111-118

  • Vallet E, Kreutzer M 1995。雌性金絲雀對特殊的歌曲短語有性反應。《動物行為》,49 (6): 1603-1610

  • Wright, T. F. 1996。鸚鵡聯絡叫聲中的區域方言。《倫敦皇家學會學報B系列》,263:867?872

  • Bradbury JW, Cortopassi KA, Clemmons JR. 2001年10月。橙額長尾鸚鵡聯絡叫聲的地理變異。《鳥類學雜誌》,118 (4): 958-972

  • P. M. Kleeman And J. D. Gilardi 2005。聖露西亞鸚鵡飛行發聲的地理變異。《禿鷹》,107:62?68

  • Beecher, M. D., Campbell, S. E., Burt, J. M., Hill, C. E. & Nordby, J. C. 2000。鄰近的歌雀之間的歌曲型別匹配。《動物行為》,59, 21?27

  • Cruickshank A. J., J-P. Gautier, and C. Chappuis. 1993。野生非洲灰鸚鵡Psittacus erithacus的聲音模仿。《朱鷺》,135:293-299

  • Hile, A. G. & Striedter, G. F. 2000。雌性虎皮鸚鵡(Melopsittacus undulates)群體內的叫聲趨同。《行為學》,106, 1105-1114

  • M. L. Moravec, G. F. Striedter & N. T. Burley. 2006。基於虎皮鸚鵡聯絡叫聲相似性的配對分類,《行為學》,112:11 pp1108-1116

  • Vehrencamp SL, Ritter AF, Keever M, Bradbury JW. 2003。對橙額錐尾鸚鵡(Aratinga canicularis)當地和遠距離聯絡叫聲的回放反應。《行為學》,109(1):37-54

  • Alan B. Bond & Judy Diamond. 2004。啄羊鸚鵡(Nestor notabilis)聯絡叫聲的地理和個體發育變異。《行為》,142, 1-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