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186位年齡在18歲至47歲之間的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兒童性虐待和強姦位居社會禁忌榜首,而吸食大麻在19種被禁止的行為中排名最低。在中間位置——比搶銀行更糟糕,但比配偶謀殺更好——是兄弟姐妹之間的亂倫。鑑於這種交配產生的後代的有害遺傳影響,一些研究人員認為,可能存在一種進化的機制,旨在防止這種情況發生。現在,夏威夷大學馬諾阿分校的進化心理學家黛布拉·利伯曼認為,她可能已經從這份簡單的問卷中提取出了一些機制的功能。
許多動物都表現出這種“親屬雷達”。例如,透過混合同窩幼崽,科學家們已經證明,一起長大的動物似乎會避免交配,無論它們是否具有基因相關性,這主要是基於識別特定的氣味。當然,研究人員無法對人類進行這種精心設計的混合,但利伯曼和她的合著者,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約翰·圖比和萊達·科斯米德斯,試圖利用人類家庭中固有的變異性來(在某種程度上)模仿這種定向混合。
超過600名受試者填寫了關於他們家庭歷史的問卷,然後每個人還被隨機給予三組額外問題中的一組,這些問題涉及:他們對亂倫的道德反對,或者他們對兄弟姐妹的利他行為,或者當想象兄弟姐妹亂倫時的厭惡程度。鑑於受試者經歷了各種各樣的兄弟姐妹情況,研究人員希望揭示人類的親屬關係檢測機制可能如何運作。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進化心理學家假設,某種形式的心理機制評估各種線索,以估計兩個人之間的親緣關係。“真正的問題是:這些線索是什麼?”利伯曼說。“一個有力的線索是看到你的媽媽照顧新生兒。這可以很好地表明這個嬰兒是兄弟姐妹,至少是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但對於較小的兄弟姐妹來說,他們沒有機會進行這種觀察,另一個線索可能是與另一個孩子/潛在的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的時間長短。這被稱為“韋斯特馬克假說”——以芬蘭社會學家命名,他於1889年出版的一本書中首次注意到這一點——該假說認為,一起長大的孩子往往不會互相吸引性。
無論是受試者直接看到兄弟姐妹是新生兒,還是僅僅共同經歷了成長過程,他們都對這些兄弟姐妹表現出更多的利他主義,並且對與他們發生任何形式的性接觸感到更強烈的厭惡。更耐人尋味的是,當受試者看到兄弟姐妹是新生兒時,兩人一起生活了多久並不重要,對亂倫的厭惡程度同樣強烈。對於較小的兄弟姐妹(以及一小部分沒有見過母親帶著弟弟妹妹的年長兄弟姐妹),除非他們一起生活了至少14年,否則這種厭惡感沒有那麼強烈。“[親屬關係]的高度估計應該導致厭惡感上調,”利伯曼說。“高度估計也應該上調採取利他行為的動機。”
女性的厭惡感也表現得更強烈;“對於男性和女性——在相同的親屬關係估計下——在女性中,它會進一步增強厭惡感,”利伯曼說,這可能是因為女性在特定後代的基因適應性方面投入更多。另一方面,只與男性兄弟姐妹一起長大的男性似乎並不認為亂倫像那些與姐妹一起長大的男性那樣天生可憎——利伯曼說,這一事實證明亂倫禁忌不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
當然,人類的行為可能比這些調查揭示的要黑暗得多;一些專家認為,多達350萬美國女性曾遭受兄弟姐妹的性虐待,儘管由於涉及羞恥感,確切的統計資料很難獲得。但利伯曼本人確信,在這種情況下,這種新闡明的親屬關係檢測系統一定是發生故障了:“有證據表明,在發生性虐待的案例中,親屬關係的線索是缺失的。”她認為,同樣的解釋——除了文化力量——也適用於歷史上亂倫的例子,而童年“探索”不算數。“其中一個設計特點是,有生育能力且有基因關聯的個體應該互相避免,”她說。“年幼的兄弟姐妹玩醫生遊戲並不一定矛盾。”
最終,利伯曼和她的合著者計劃繼續測試這種潛在的機制,從沒有嗅覺能力的人開始。“另一個有趣的事情是觀察盲人或那些無法識別人臉的人身上發生了什麼,”她補充道。如果他們也共享這些親屬關係檢測機制,這些進化心理學家可能已經闡明瞭我們的思想是如何進化出特定的機制來阻止我們打破家庭禁忌——以及為什麼大多數文化如此強烈地禁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