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海洋生物學家尼古拉·福斯特和她的同事駕駛遙控潛水器穿梭於印度洋查戈斯群島的珊瑚礁時,他們看到靠近水面的珊瑚色彩鮮豔。但幾乎在水面以下 300 英尺處,在海洋學家所稱的“暮光區”昏暗而寒冷的水域中,一些珊瑚已經變得像鬼魂一樣蒼白,使它們容易受到疾病和死亡的威脅。
“這不是我們期望看到的,”福斯特說,她在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研究被稱為中光層珊瑚礁的深水珊瑚生態系統。中光層珊瑚礁似乎可以緩衝海面溫度升高對較高處珊瑚造成的漂白影響。但該團隊 2019 年的觀測結果最近發表在《自然·通訊》上,顯示了有記錄以來最深的漂白現象——表明類似珊瑚礁比之前認為的更脆弱。
漂白通常發生在水溫升高促使珊瑚排出生活在其組織中並幫助維持其生命的彩色藻類時。儘管當福斯特和她的團隊進行測量時,地表水域的水溫並非異常溫暖,但暮光區水域的水溫接近 84 華氏度(29 攝氏度)——遠高於中光層珊瑚礁茁壯成長的 68 至 75 華氏度範圍。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研究人員意識到,漂白現象與印度洋偶極子的時間相吻合,印度洋偶極子是一種類似於厄爾尼諾現象的氣候模式。研究合著者、普利茅斯大學的物理海洋學家菲爾·霍斯古德說,這種現象會改變該地區的地表風和洋流。風和海浪攪動上層海洋,使其溫度相對溫暖且均勻。但 2019 年的偶極子加深了這種充分混合的上層;溫躍層(將溫暖的上層水域與寒冷的深海分隔開來的海洋層)比正常情況更深。“那些珊瑚暴露在通常在地表發現的溫度下,”霍斯古德說。他補充說,研究人員過去可能因為沒有深入觀察而錯過了類似的漂白事件。
“這一觀察非常重要,”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的珊瑚礁生態學家貢薩洛·佩雷斯-羅薩萊斯說,他研究過類似的生態系統,因為它表明其他地方的中光層珊瑚礁也可能正在漂白。例如,霍斯古德說,厄爾尼諾現象可能會導致太平洋部分地區出現類似的溫躍層加深。
福斯特指出,幸運的是,這項研究中的珊瑚在 2022 年基本恢復了顏色。但每次漂白都會給珊瑚帶來壓力,如果持續時間過長,可能會使它們餓死。霍斯古德說,到 2023 年秋末,另一次印度洋偶極子事件已經開始加深該地區的溫暖水域。他希望未來的研究能夠揭示溫躍層加深背後的物理過程以及這種情況可能持續多久。他說,未來的印度洋偶極子模式可能會更加嚴重,並指出資料表明“這些自然迴圈正在隨著氣候變化而加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