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皰疹病毒 Epstein-Barr 病毒 (EBV) 與多發性硬化症 (MS) 之間的聯絡長期以來一直被懷疑,但難以證實。Epstein-Barr 病毒 (EBV) 是單核細胞增多症的主要病因,非常常見,95% 的成年人攜帶該病毒。與 Epstein-Barr 病毒不同,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破壞性的中樞神經系統脫髓鞘疾病,相對罕見。全球有 280 萬人受其影響。但感染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的人患多發性硬化症的風險略有增加。在該疾病中,炎症會損害髓鞘,髓鞘是絕緣神經細胞的物質,最終擾亂大腦的訊號傳遞,並導致從麻木和疼痛到癱瘓的各種症狀。
然而,為了證明感染 Epstein-Barr 病毒會導致多發性硬化症,一項研究必須表明,如果人們沒有首先感染該病毒,就不會患上這種疾病。透過故意感染數千人來測試這種假設的隨機試驗當然是不道德的。
相反,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和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人員轉向他們所謂的“自然實驗”。他們使用了來自美國軍隊中 1000 多萬名現役年輕人的二十年血液樣本(這些樣本是為常規 HIV 檢測而採集的)。大約 5% 的人(數十萬人)在開始服兵役時 Epstein-Barr 病毒呈陰性,最終有 955 人患上了多發性硬化症。研究人員能夠比較隨後感染病毒的人和未感染病毒的人的結果。9 月 13 日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結果表明,感染 Epstein-Barr 病毒後,患多發性硬化症的風險增加了 32 倍,但感染其他病毒後則沒有。“這些發現無法用任何已知的多發性硬化症風險因素來解釋,並表明 EBV 是多發性硬化症的主要原因,”研究人員寫道。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在隨附的評論中,斯坦福大學的免疫學家 William H. Robinson 和 Lawrence Steinman 寫道:“這些發現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資料,表明 EBV 是多發性硬化症發生的誘因。” 這項新研究的資深作者、流行病學家 Alberto Ascherio 說:“底線幾乎是:如果你沒有感染 EBV,你就不會患上多發性硬化症。獲得如此黑白分明的結果是罕見的。”
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 (NIAID) 國家衛生研究院傳染病實驗室主任、病毒學家 Jeffrey I. Cohen 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對聲稱“因果關係”持謹慎態度。他認為,仍然必須證明預防 Epstein-Barr 病毒可以預防多發性硬化症,但承認結果是驚人的。“當最初的研究針對吸菸與肺癌進行時,他們發現每天吸菸超過 25 支的人的風險因素為 25 倍,”Cohen 說。“這甚至更高。”
世界上大部分人口,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在生命早期就感染了 Epstein-Barr 病毒,但沒有太大的不良影響,儘管該病毒可能導致幾種罕見的癌症。其他所有人都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感染,此時 Epstein-Barr 病毒通常會導致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也稱為“親吻病”,因為它透過唾液傳播。感染後,Epstein-Barr 病毒會在免疫系統的某些 B 細胞中存活下來,並且為對抗它而產生的抗體仍留在血液中。
在這項新研究中,這是對2010 年調查的更大規模擴充套件,研究人員分析了每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的最多三個血液樣本:第一個是在大多數軍人 20 歲以下時採集的,最後一個是在幾年後、疾病發作前採集的,以及一個介於兩者之間的樣本。該團隊正在尋找血清轉化,即血液中出現抗體作為感染的證據。每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還與兩名隨機選擇的未患多發性硬化症的對照者進行匹配,這些對照者的年齡、性別、種族或族裔以及兵種均與患者相同。在 955 例多發性硬化症病例中,他們能夠為 801 名患病個體和 1,566 名對照者組裝合適的樣本。最初,35 名患上多發性硬化症的人和 107 名對照者的 EBV 檢測呈陰性。在 801 名多發性硬化症患者中,只有一人在疾病發作前未感染 Epstein-Barr 病毒。對於在第三個樣本中發生血清轉化的人來說,患多發性硬化症的風險比未發生血清轉化的人高 32 倍。至於一名在 Epstein-Barr 病毒檢測結果仍然為陰性的人身上發生多發性硬化症的病例,可能是該人在樣本採集後被感染,但 在臨床症狀定義的疾病中,例如多發性硬化症, 即使大多數病例是這樣,也不太可能 100% 的病例都源於相同的原因,Ascherio 說。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威爾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Stephen Hauser 說:“這些數字非常驚人,”“在多發性硬化症發作前真正一致的血清轉化確實比對照人群中重要得多。” 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但是為了確定 Epstein-Barr 病毒是罪魁禍首,Ascherio 和他的同事還測量了針對另一種皰疹病毒鉅細胞病毒的抗體,發現患上多發性硬化症的人和未患多發性硬化症的人的抗體水平沒有差異。他們使用 30 個多發性硬化症病例和 30 個對照的子集,進行了一項 掃描以檢測對抗體反應 大多數感染人類的病毒。同樣,沒有發現差異。為了排除感染 Epstein-Barr 病毒先於多發性硬化症而不是相反的可能性,該團隊還測量了一種蛋白質的水平,該蛋白質在神經元受傷或死亡時在血清中升高,因此可以作為臨床症狀出現之前病理過程開始的標誌。蛋白質水平僅在 Epstein-Barr 病毒感染後升高。
然而,一個主要問題仍然存在:病毒是如何導致疾病的?Robinson 和 Steinman 在他們的評論中寫道,這是未知的並且“難以捉摸”。他們提出了幾種可能性,例如誘導自身免疫反應。
即使 Epstein-Barr 病毒是多發性硬化症的觸發事件,僅感染本身也不足以確診。Epstein-Barr 病毒似乎必須與遺傳易感性和可能的環境因素(如吸菸和維生素 D 缺乏症)結合才能增加風險。專家表示,瞭解潛在機制非常重要。但與此同時,“就多發性硬化症的病因而言,這是我們擁有的最好的流行病學線索,”Hauser 說。
從歷史上看,我們一直認為多發性硬化症是一種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現在我們應該開始將多發性硬化症視為感染 Epstein-Barr 病毒的一種併發症,”Ascherio 說。“這應該開啟尋找治療和預防該疾病方法的新篇章。”
靶向感染 B 細胞的 EBV 的抗病毒藥物是一種可能性。近年來多發性硬化症更令人興奮的進展之一是 B 細胞清除療法的成功。在早期的工作中,Hauser 和他的同事發現,多發性硬化症中的組織損傷主要由 B 細胞引起,B 細胞會攻擊保護神經的髓鞘。現在批准使用的療法是單克隆抗體,可以殺死這些 B 細胞,從而減輕炎症。它們不是治癒方法,但對多發性硬化症復發非常有效,透過大腦磁共振成像 (MRI) 測量的新的病灶發展減少了驚人的 99%。它們也是唯一被證明對原發性進展型多發性硬化症(以前無法治療的疾病形式)有效的療法。“人們或許可以改進這些效果良好的療法,也許只需靶向感染 EBV 的 B 細胞,”蘇黎世大學的免疫學家 Christian Münz 說,他也沒有參與新的科學研究。
其他人已經在研究可以預防 Epstein-Barr 病毒感染的疫苗。Moderna 公司建立了一種針對 COVID-19 的 mRNA 疫苗,本月早些時候啟動了一項針對 Epstein-Barr 病毒的 mRNA 疫苗的 1 期試驗。NIAID 的 Cohen 預計將在 2 月底之前開始另一項 Epstein-Barr 病毒疫苗的 1 期試驗。如果這些研究人員成功,這些疫苗可能會大大降低單核細胞增多症和某些癌症的發生率。現在可以想象,它們也可以對多發性硬化症產生同樣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