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創新引擎

現在,大多數人類都居住在都市中。這個簡單的事實有助於推動我們作為一個物種的持續成功

從洛杉磯到孟買,犯罪、擁堵和汙染損害著所有城市。但另一種力量勝過城市生活的缺點:城市帶來了財富機會,以及只有與他人面對面接觸才能產生的創造性靈感。事實上,人口稠密地居住在一起促進了協作創造力,這種創造力催生了人類一些最偉大的想法,包括工業革命和數字時代。在未來幾年,預計這種合作將有助於解決世界上最緊迫的問題——貧困、能源短缺、氣候變化——並促進在開羅看到的、最近震驚世界的根本性政治轉型。

為什麼城市能激發我們最好的一面?技術讓我們能夠舉行虛擬會議,網際網路讓我們保持24/7的聯絡,但兩者都不能替代人們在辦公室、酒吧或健身房見面時產生的社會暗示型別(表示理解或困惑的面部表情)。城市提供了隨機的見解交流,為解決最棘手的問題產生了新想法 [有關此機制的更多資訊,請參見路易斯·M·A·貝當古和傑弗裡·B·韋斯特的“更大的城市用更少的資源做更多的事”]。年輕的工人,無論他們是在華爾街還是在谷歌的紐約市辦公室,都透過從周圍人的成功和失敗中汲取意想不到的知識而獲得成功。一直以來都是如此。

想想18世紀英格蘭城鎮中傳播的才華橫溢的鏈條,它為我們帶來了工業革命。滾輪紡紗的關鍵技術始於伯明翰的路易斯·保羅和約翰·懷亞特,傳給了約翰·凱伊和托馬斯·海斯,然後在曼徹斯特郊外的一次飲酒討論後,最終落到了理查德·阿克萊特手中。透過加速思想的流動,城市促進了經濟繁榮、創新、更好的健康——甚至管理我們自己的新方法。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思想的超級高速公路
思想的不斷交流幫助發展中國家的城市找到了擺脫貧困、走向繁榮的道路。在主要城市化的國家,平均收入水平比大多數人口留在農村地區的國家高出五倍以上。在印度的各個地區,即使個人年齡和教育程度不變,密度每增加一倍,個人平均收入也會增加約 20%。

作為全球商業中心,城市還促進了與世界經濟的融合。發展中國家的人們如果能夠將自己的時間——轉化為商品和服務——出售給富裕的市場,就可以變得富裕。本質上,城市將貧窮國家與富裕市場連線起來。

一個例子很有說服力。印度軟體巨頭印孚瑟斯(Infosys)的億萬富翁創始人之一 N. R. 納拉亞納·穆爾蒂 (N. R. Narayana Murthy) 於 1960 年代畢業於邁索爾大學和印度理工學院坎普爾分校,但在那些年裡,印度工程學位並不能保證高收入。穆爾蒂開始在 Patni Computer Systems(現在的 iGATE Patni)工作,該公司的創始人曾在美國居住,並瞭解如何與美國對軟體的需求合作。創始人將他們的知識帶回印度,並在穆爾蒂的加入下,在浦那建立了一個後臺運營中心,為美國公司提供服務,從而將印度人才與美國市場聯絡起來。

1981 年,他們創立了自己的軟體公司,並在 1982 年獲得了他們的第一個美國客戶。一年後,他們搬到班加羅爾,與一家希望印孚瑟斯在附近的德國火花塞生產商合作。近 30 年後,印孚瑟斯已成為一種扁平世界現象,為其創始人賺取了數十億美元,並在班加羅爾培訓了數千名印度人,幫助他們透過向全球銷售工程技術而變得更加富裕。這種成功也蔓延到了班加羅爾食物鏈中的當地餐館和計程車服務提供商,這轉化為成千上萬其他印度人的就業機會。

另一個小世界轟動事件發生在離香港不遠的地方。深圳在 1980 年幾乎沒有工業,當時正值嚴格控制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當時它成為一個經濟特區,旨在吸引外國在製造業領域的投資。稅收減免和貿易法規豁免鼓勵了此類投資。製造商被廉價的中國勞動力製造商品的明顯機會所吸引;工人來了,因為工廠的工作提供的經濟機會遠遠超過了中國農村的生活。百事可樂是第一家於 1982 年遷入深圳的美國公司,以香港工資的一小部分為香港消費者灌裝汽水。其他國際公司也紛紛效仿,生產玩具、手提包、運動鞋,最終生產更復雜的產品。今天,該地區有 900 萬人口,麥肯錫全球研究所(麥肯錫公司的經濟和研究部門)預測,到 2025 年,它將成為世界第十大城市經濟體。

健康的理念
城市可以孕育健康以及經濟生產力。今天,紐約的預期壽命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一年多。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為什麼老年紐約人更健康。有些人認為是步行的功勞;另一些人則談論密度帶來的社會聯絡。但在年輕人中,原因並不神秘。機動車事故和自殺是 35 歲以下人群的兩大主要殺手,而這兩者在城市中都遠不常見。在紐約市,機動車事故的死亡率比全國平均水平低 70% 以上。喝了幾杯酒後乘坐地鐵比酒後駕車安全得多。城市還可以透過產生知識來使人類更健康。約翰·斯諾是流行病學的創始人,他在 19 世紀的倫敦取得了重大突破,當時這座城市本身提供了他理解霍亂所需的資訊。透過研究霍亂爆發的城市地圖,他能夠將這種疾病與水泵聯絡起來,並掌握受汙染的水與感染之間的聯絡。最近,巴黎的研究人員發現了該城市內的感染模式,從而在艾滋病方面取得了早期突破。城市可以提供的知識通常是對抗疾病的最佳武器。

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尚未實現健康,部分原因是其政府未能提供城市所需的基本基礎設施。不過,城市本身可能會提供自己的解決方案。它們通常是反抗不良政府的革命種子萌芽的地方,而毗鄰而居則促進了協調,使公民能夠建立改革運動,崛起並推翻獨裁者。城市起義並不總是以穩定的民主國家告終,但大多數穩定的民主國家都曾在某個時期受益於城市起義。

歐洲第一個現代共和國——荷蘭——的根基在於弗蘭德斯羊毛製造城鎮(如布魯日)數百年的民眾反抗。在布魯日的中心廣場上,矗立著一位織布工和一位屠夫的雕像,他們是城市工匠,他們受到讚揚不是因為他們的手藝,而是因為他們幫助組織他們的同業公會成員對抗法國王室統治。1302 年 5 月 18 日,他們組織了一場城市起義,現在稱為布魯日晨禱,並屠殺了佔領他們城鎮的法國騎士。大約兩個月後,布魯日訓練有素的工匠及其盟友在金馬刺戰役中摧毀了法國騎士精神的精華。

這些勝利在幾個世紀內並沒有產生共和政府,直到席捲北歐城市的宗教改革之火為叛亂增添了額外的宗教理由。1556 年,低地國家落入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手中,後者試圖對這些城市居民徵稅和監管。城市再次設法協調行動:首先是破壞聖像的狂潮,然後是全面叛亂。起義持續了數十年,弗蘭德斯本身仍然是西班牙的一部分,但最終的結果是一個城市共和國——荷蘭——它成為全球貿易和征服帝國的中心,併成為許多未來共和國的典範。

美國的起義始於 18 世紀波士頓稠密的走廊,那裡將塞繆爾·亞當斯和約翰·漢考克等未來的革命者聯絡起來。漢考克在煽動民眾反對英國重商主義政策方面有商業利益;亞當斯知道如何召集民眾。他們及其波士頓盟友——約翰·亞當斯、保羅·裡維爾和許多其他人——成為爭取人民主權的鬥爭的核心。

臉書革命
自那時以來,城市傳播自由思想和協調大規模行動的能力導致了無數次起義,從 1789 年的巴黎到 1917 年的俄羅斯聖彼得堡,再到 2011 年的開羅。最近推翻前埃及總統胡斯尼·穆巴拉克的事件被稱為臉書革命,但如果人們只是將他遮蔽在他們的臉書頁面之外,他就不會下臺。他們需要走上解放廣場。

人類繼續面臨巨大的挑戰,從地方性貧困到全球變暖,但我們城市物種的記錄讓我感到樂觀。我對智人合作時創造奇蹟的能力充滿信心。我們最偉大的天賦是彼此學習、共同努力、利用集體智慧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的電子媒體可以促進這種協作過程,但城市提供的物理鄰近性所實現的面對面接觸也是如此。幾個世紀以來,城市一直在解決我們物種的主要挑戰,而且它們很可能在未來幾個世紀繼續這樣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