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同理心教育青少年

一項為期25年的研究表明,從父母那裡獲得同理心的青少年,會更多地對同齡人付出同理心,並在日後對自己的孩子也這樣做

Unrecognizable black mother embraces her daughter in bedroom

Miniseries/Getty Images

同理心可以幫助人們建立牢固的友誼和親密的家庭關係。一項新的研究加強了教導和實踐同理心的力量,尤其是在青春期。

發表在《兒童發展》雜誌上的一項長期研究的新結果發現,從母親那裡獲得“同理關懷”(研究中僅包括母親一方)的青少年能夠將這種關懷傳遞下去,並對他們的密友表現出同理心。該研究進一步表明,父母的同理心是代代相傳的:青少年時期培養了同理心技能的人,在十多年後更有可能擁有健康的成年人際關係和支援性的育兒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

弗吉尼亞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傑西卡·斯特恩說:“這項研究是最早表明青少年友誼可能在預測我們如何育兒方面發揮作用的研究之一。”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紐約市立大學史泰登島學院和研究生中心的心理學教授拉娜·卡拉西克說,將不同時期的關係聯絡起來的縱向研究是獨特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她沒有參與這項研究。“我從未見過這樣的研究,”她說。“通常,像這樣的大型研究通常依賴於自我報告的行為。納入對父母與青少年以及青少年與青少年[互動]的行為測量是一個很大的優勢。”

先前的研究表明,青少年時期是培養同理心以及其他社交和情感技能的重要時期。青少年也開始減少對父母的依賴,發現自己的身份,開始對理解他人的觀點感興趣,並學習如何獨立應對社交場合。

這項新研究是名為KLIFF/VIDA(兒童、生活、家庭、朋友/弗吉尼亞成年發展研究所)的正在進行的專案的一部分。自1998年以來,KLIFF/VIDA透過調查和麵對面觀察,跟蹤了184人從13歲到30多歲的成長曆程。這些參與者在人口統計學上具有多樣性,是在弗吉尼亞州夏洛茨維爾地區的初中招募的。該專案側重於母親的同理關懷,但研究人員希望在未來的後續研究中納入同理心父親的影響。

在《兒童發展》研究中,研究小組每年邀請青少年及其母親和一位密友來到實驗室,並記錄了關於青少年遇到的問題的六分鐘對話。研究人員尋找了同理心的四個主要指標:情感投入、支援、解決方案和理解。情感投入的母親會積極傾聽並提出周到的後續問題。支援型父母通常會肯定孩子的感覺,或透過表達關心或同情來提供安慰。他們還會將談話引向解決方案,同時承認青少年的需求。他們對青少年經歷的理解程度是透過他們的建議和回應的相關性來評估的。

然後,研究人員讓青少年討論他們的密友正在經歷的問題,以瞭解他們自己是否表現出同理行為。這些行為按零到四分制評分,零分表示沒有同理心或投入的跡象。母親表現出更多同理行為的青少年,往往對他們的密友表現出類似的技能和行動。男孩和女孩之間的同理心存在細微差異——女性參與者略微更具同理心——但斯特恩指出,研究人員的資料並未考慮到男孩可能在實驗室外表現出的其他非對話支援行為。

隨著青少年成長為成年人,研究小組還評估了參與者與自己孩子(在本研究的後期階段,孩子年齡在三到八歲之間)的關係。對於本研究的後期階段,由於疫情,研究人員不得不依賴調查資料,並且一些參與者已經搬出州外。那些有孩子的參與者對各種可觀察到的同理行為進行了評分,例如他們多久看到自己的孩子試圖理解他人的感受或安慰他人。在研究的觀察部分中,在17歲至19歲時對密友表現出同理心的參與者,更有可能成為支援型、有同理心的父母,而這反過來又與他們年幼的孩子表現出更大的同理心有關。

最近的發現和KLIFF/VIDA專案的過去結果支援了這樣一種觀點,即與親子關係相比,青春期中期與密友的關係質量開始更強烈地預測心理健康、社會意識以及包括工作場所和浪漫關係在內的其他人際關係質量。

斯特恩說:“對於兒童和青少年來說,更具同理心往往與更好的人際關係和更好的衝突解決能力有關。“如果你理解你朋友的觀點,你就更不可能做一些讓他們不高興的事情,如果你不小心做錯了什麼,你也更有可能修復這段關係。”

斯特恩的先前工作表明,更具同理心的父母往往有更安全型依戀的孩子,這意味著他們在父母身上表現出更大的聯絡和信任。“如果你覺得你的父母更理解你,那麼對這段關係就會有更多的信任,並且會有一種感覺,即當需要時,你的父母可以提供支援,”她說。“我們認為正在發生的事情是,同理心的體驗讓你在人際關係中感到安全,而人際關係中的安全感讓你能夠表現出更多的同理心。”

卡拉西克指出,為複雜的互動分配基於數字的分數“並不能讓你瞭解行為的細微差別”。斯特恩承認,實驗室環境並非這些對話最自然的環境,無法捕捉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表達的所有支援行為。她還有興趣研究有同理心的友誼是否可以彌補青少年家庭缺乏同理心的情況。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教授阿曼達·蓋耶沒有參與這項研究,她讚揚這項研究探討了跨代傳遞的一種積極行為。“透過在觀察到的資料中識別出這些型別的行為和反應,[研究人員]實際上為干預提供了要點,以幫助支援有效的育兒,”她說。

斯特恩和許多其他心理學家發現,同理心是可以教導的,即使是對幼兒也是如此。觀察父母之間的互動為年僅三歲的孩子樹立了榜樣,這就是為什麼教導同理心應該儘早開始的原因。斯特恩說,父母還可以透過鼓勵青少年發展友誼並允許他們與同齡人進行無人監督的相處時間,來幫助他們的青少年變得更具同理心。

斯特恩說,當青少年遇到問題時,傾聽並關注他們是父母應該採取的重要方法。她還鼓勵積極傾聽,點頭表示你理解,不要打斷,如果青少年正在分享一些脆弱的事情,也不要嘲笑。她說,匹配青少年的情緒反應可以幫助他們感到更被理解。對他們的經歷感到好奇,並詢問關於他們情況的開放式問題,可以給他們一個敞開心扉的機會。

蓋耶說,重要的是給孩子們空間和時間來感受大的、困難的情緒,然後再問他們是否想要建議。她說,他們可能只是想被傾聽。蓋耶的研究表明,透過語氣或行動提供支援性回應並表現出溫暖的母親,可以幫助青少年更好地調節自己的情緒,尤其是憤怒和悲傷等負面情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