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無知有害健康

述情障礙,一種鮮為人知的人格特質,揭示了情感意識對健康的深遠力量

這看起來像一個典型的抑鬱症病例。這位30多歲的男性患者因婚姻問題正在接受諮詢。他社交退縮,並開始酗酒。他的言語和動作都很遲緩。然而,即使在他與精神科醫生娜塔莎·托馬斯的一次會診中,他強忍著淚水,也無法描述自己的感受。“當他哭泣時,我會問,‘你感覺怎麼樣?’他會聳聳肩,”托馬斯說。“我會給他一些詞,比如,‘悲傷、絕望、沮喪。’”她的病人會回答,“那些東西感覺起來是什麼樣的?”

托馬斯的病人不僅僅患有抑鬱症,他還患有述情障礙,這是一種以識別和描述自己情緒能力缺陷為特徵的人格特質。具有這種特質的人也傾向於以具體的、功利主義的方式思考,而不是強調洞察力和內在體驗的方式,並且他們對想象力、幻想和夢想的能力有限。

雖然它聽起來像一種疾病或障礙,但述情障礙實際上是人格的一個維度,類似於盡責性或神經質,並且它往往隨著時間的推移保持穩定。大約10%的人口具有述情障礙的極端特徵,其餘的人則介於連續體的某個位置。這種特質的發生受到發展和文化因素的影響[參見對頁的方框],但也存在與述情障礙相關的強烈遺傳成分。義大利國家衛生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述情障礙個體差異的42%歸因於遺傳學。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我們很可能都認識符合述情障礙描述的人,但很少有人熟悉這個術語。部分原因是,情緒智力,或者理解、識別和回應他人和自身情緒的能力,這個重疊的概念在公眾意識中已經超越了述情障礙。然而,情緒智力並不涵蓋述情障礙典型的想象力和做夢方面的缺陷,這表明該特質與更廣泛的內心思考掙扎有關。密蘇里大學的傳播科學家科林·赫塞認為,許多人沒有認識到這種特質的嚴重性:“[他們]真的不相信有些人可能在神經系統層面上處於劣勢,在理解和交流情感方面。”

正如最近的研究現在揭示的那樣,述情障礙對生活的許多方面都有深刻的影響。除了與包括焦慮和抑鬱症在內的幾種精神障礙有關外,述情障礙還會影響人際關係的質量和許多方面的身體健康。好訊息是,新興療法顯示出幫助述情障礙患者培養情緒意識、豐富內心生活和改善整體福祉的希望。最終,對這種長期被忽視的特質的洞察揭示了身心之間的密切聯絡。要成功地生活,你必須瞭解你的情緒。

無語的靈魂

精神科醫生長期以來認識到,未能與自己的感受取得聯絡會造成身體上的損害。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波士頓貝斯以色列醫院(現為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已故精神科醫生彼得·E·西夫尼奧斯注意到,他的許多患有心身疾病的患者,即精神障礙表現為身體疾病或損傷的患者,無法理解或表達他們的情感體驗。西夫尼奧斯創造了“述情障礙”一詞,源自希臘語“無語的靈魂”,來描述這種現象。

研究人員此後發現,述情障礙與多種精神障礙共病,包括強迫症和成癮。述情障礙的比率在慢性抑鬱症患者中尤其高。但正如西夫尼奧斯所懷疑的那樣,述情障礙的危害超出了精神健康。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和某些胃腸道疾病都與這種特質有關。2月份發表在《精神病學研究》雜誌上的一項對101名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發現,具有這種特質幾乎使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了一倍。

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因素是述情障礙對人際關係的影響。大量資料支援這樣一種觀點,即強大的社會聯絡對於健康的生活方式至關重要。但是,述情障礙使建立和擴充套件支援性社交網路變得更加困難。赫塞觀察到,述情障礙會阻礙個人開始、發展和維持各種親密關係的能力。2010年,赫塞發現,在最初的10分鐘互動後,人們對述情障礙者的社會吸引力遠低於非述情障礙者。他還表明,患有述情障礙的人更可能避免和不信任他人。當處於戀愛關係中時,具有這種特質的人會減少自我表露,減少給予和接受愛意,並從親密互動中獲得更少的快樂。

德國不倫瑞克工業大學的研究心理學家希瑟·弗蘭認為,這些關係挑戰會導致負面情緒持續更長時間,否則可能會持續更短時間。在2012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她和她的同事發現,情緒智力和述情障礙的測量可以預測104對美國夫婦的情緒和關係質量。弗蘭發現,如果沒有情感披露,伴侶們很難互相支援,從而增加了他們患抑鬱症和不滿意的風險。

當情感變得陌生

為了理解情感脫節如何產生破壞性的生理和人際影響,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大腦。透過用磁脈衝刺激大腦並觀察電流如何在神經組織中傳播,研究人員發現,述情障礙程度高的人與述情障礙程度低的人,他們大腦的兩個半球的溝通方式不同。高度述情障礙的個體似乎不如那些在該特質中評分較低的人那樣有效地在大腦兩側之間傳遞資訊。因此,這些人可能難以整合各種型別的資訊,例如情感線索。

其他腦成像研究表明,述情障礙評分高的人在與情緒調節和自我相關思考相關的大腦區域表現出較低的活動。例如,德國三所大學的研究人員在2013年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患有述情障礙的個體在前腦島中的灰質較少,前腦島有助於管理情緒以及內感受。這種鮮為人知的感官包括對自身內部身體狀態的感知,例如飢餓感或心跳加速。似乎,構成內感受的相同神經過程也可以解釋檢測和破譯情緒的能力。

其他研究工作也證實了這種聯絡。在2011年的一項研究中,現在在德國烏爾姆大學的研究科學家比阿特·M·赫伯特和她的同事測試了88名女性和67名男性的述情障礙,並透過要求他們計算自己在一分鐘內心跳的次數來測量他們的內感受(內感受能力差的人往往在這項任務中表現較差)。該團隊證實,內感受敏感性與述情障礙的所有方面呈負相關。此外,2013年3月,一個日本研究小組發現,與身體和情緒狀態意識相關的神經通路重疊,這導致作者得出結論,情緒意識需要內感受。

然而,內感受的失敗並不意味著情緒不存在。安大略省女王大學的心理學家湯姆·霍倫斯坦認為,在述情障礙中,對情緒事件的典型心理和生理反應已經脫鉤。2013年,霍倫斯坦和他的同事測量了即興演講參與者的心率和皮膚電導率(隨著人的出汗而變化)。然後,他們將這些生理測量值與參與者自我報告的自我意識感受以及其他觀察者對每位演講者精神狀態的評估進行了比較。研究人員發現,具有該特質高水平的人未能整合他們的身體和心理反應。“述情障礙者像其他人一樣有情緒,但他們對情緒的評價不同,”霍倫斯坦說。

未能整合身體反應和情感線索可能解釋了為什麼述情障礙者更容易患病。如果你不能識別你身體的需求,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會變得困難。瑞典隆德大學的醫生漢斯·圖勒修斯提出,難以辨別自己感受的個體也可能無法評估疲勞等症狀,而疲勞可能表明血糖水平正在變化。當身體的戰鬥或逃跑反應啟動時,他們可能由於行動遲緩而未能有效地調節壓力。維持升高的壓力反應可能會使身體疲憊不堪,並使其容易生病。事實上,多項研究發現,與述情障礙最密切相關的疾病——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和某些胃腸道疾病——也涉及較低的心率變異性。這種症狀是未受控制的壓力反應的標誌,這正是研究人員期望在述情障礙和內感受降低干擾個人管理身體需求能力時看到的情況。

情感教育

隨著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情感意識促進更健康的身心和人際關係,找到與自己感受取得聯絡的方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鑑於人格特質的可塑性有限,一些專家對療法持悲觀態度。幸運的是,某些治療方法最近顯示出希望,不僅可以減少述情障礙,還可以改善相關的健康和人際關係結果。例如,可以透過治療來針對社交技能和情緒智力。在2013年《亞洲精神病學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患有消化不良(一種慢性消化不良形式)的述情障礙參與者接受了藥物治療,並接受了為期16周的團體治療,重點是理解和解決人際問題。之後,與僅接受消化不良醫療的患者相比,他們的健康狀況更好,述情障礙評分也更低。

然而,哪種可用的心理療法效果最好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2013年發表的一項隨機試驗是第一個比較方法的試驗;其結果表明,支援性方法,強調個人的優勢並教授他或她社交技能,幾乎是常見的解釋性治療方法(側重於識別無意識衝突)的兩倍有效。原因可能是因為後者的方法需要述情障礙者通常缺乏的內向思考技能。

某些基本干預措施可以幫助跨越述情障礙量表的人們。例如,結合身體技巧的療法可以增強患者對身體感覺和情緒的意識和反應。一個例子是漸進式肌肉放鬆,它需要密切關注身體,同時從頭到腳繃緊和放鬆每塊肌肉。

對於那些與情緒和飲食失調、成癮和性創傷作鬥爭的患者(述情障礙在他們中很常見)來說,基本的情感教育通常很有幫助。通常,第一步是識別思想和感受之間的區別。這可能涉及回顧“感受清單”,該清單細分了普遍情緒的細微變化。使用該清單,患者挑選出一種似乎可能與他們經歷過的特定情況相匹配的感受,然後“試穿”它,以確定它是否感覺準確。治療師和客戶討論其他人在這些情況下往往會感到什麼,以及伴隨情緒的生理感覺。參考諸如“我喉嚨哽咽”、“我胃裡有蝴蝶”、“我的心掉了下來”或“我怒火中燒”之類的表達方式可能很有用。

一些患者也受益於治療師將他們的注意力指向身體線索,例如焦慮典型的肩膀緊張和呼吸受限。隨著患者開始拼湊他們的情感拼圖,他們變得更傾向於觀察他們的內在體驗。正念技巧,強調非評判性觀察,而不是迫使患者弄清楚或解決情緒狀態,在這個階段可能非常寶貴。這些型別干預措施的成功可能部分源於它們從外到內接近情感意識的方式。

進一步的進展可能來自建立“情緒身體地圖”的新努力。在2013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由芬蘭阿爾託大學的心理學家勞裡·努梅瑪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要求來自芬蘭、瑞典和臺灣的701名參與者給身體的各個部位塗色,這些部位在觀看感人的電影或觀察某些面部表情等事件後經歷了感覺變化。研究人員發現,在不同文化中,受訪者始終將身體的特定區域與特定的情緒聯絡起來。例如,當生氣時,人們感到手臂和上半身的啟用程度增加,而快樂則導致從頭到腳的刺激湧入。教導人們將身體各個區域的感覺與相應的情緒聯絡起來,可以幫助他們學習如何將身體反應與情感反應重新連線起來。

對於我們這些不為識別情緒而掙扎的人來說,關於述情障礙的研究可能提醒我們,這種識別是一種天賦。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我們會笑、哭、伸手去拿零食或坐下來休息的相同機制也使我們能夠建立關係並關注我們的身體健康。所以傾聽你內心的合唱——你聽到的可能非常重要。


述情障礙的起源

大多數人在童年時期學會區分感受,當時看護者教孩子們命名感受的詞語。因此,許多研究人員懷疑發展因素在述情障礙中起著重要作用。例如,2012年,伊斯坦布林埃倫科伊精神研究和培訓醫院的醫生髮現,情感虐待和忽視可以預測述情障礙的出現。

文化也可能透過淡化情感體驗在述情障礙的發生中發揮作用。2013年的一項研究比較了388名西班牙人(他們的文化通常是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的)和537名烏拉圭人(他們來自一個更傳統和集體主義的社會)。烏拉圭人報告說,與西班牙人相比,他們不太重視分享個人情感。同樣,蒙特利爾康考迪亞大學的心理學家安德魯·萊德爾進行的多次研究表明,傳統的中國文化淡化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鼓勵人們更多地向外思考——也就是說,關於他人、物體和自身以外的力量。然而,集體主義文化不一定滋生述情障礙。萊德爾發現,儘管有外向的焦點,但在這些社會中,情感意識仍然完好無損。

性別規範可以增加另一層環境影響。傳統的性別角色通常不鼓勵男性關注或重視自己的情緒。這種趨勢導致阿克倫大學的羅納德·F·萊萬特等研究人員創造了“規範男性述情障礙”的概念,在這種概念中,社會使年輕男性在情感上變得發育遲緩。他觀察到,男性可能會發展出一種非病理性的述情障礙特質變體。一些資料支援這一立場:例如,2008年,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發現,表現出更多男子氣概(一種認可攻擊性過度男性氣質的觀點)的墨西哥裔美國男性也具有更高的述情障礙評分。

困難的環境也可能產生暫時的“狀態述情障礙”。在這種情況下,創傷或抑鬱事件會引發與情感意識的急劇脫節。與主要文章中討論的穩定且持久的“特質述情障礙”相比,這種狀態的研究甚至更少,且鮮為人知。幸運的是,狀態述情障礙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退。——T.R.

延伸閱讀

心身疾病患者中“述情障礙”特徵的患病率。 P. E. 西夫尼奧斯,《心理治療與心身醫學》,第22卷,第2期,第255–262頁;1973年。

情緒智力與述情障礙之間的關係。 James D. A. Parker、Graeme J. Taylor 和 R. Michael Bagby,《人格與個體差異》,第30卷,第1期,第107–115頁;2001年1月5日。

述情障礙的神經影像學研究:身體、情感和社會視角。 Yoshiya Moriguchi 和 Gen Komaki,《生物心理社會醫學》,第7卷,第1期,文章編號:8。線上發表於2013年3月。

述情障礙研究的四十年:走向臨床應用。 Dayla Samur 等人,《心理學前沿》,第4卷,文章編號:861。線上發表於2013年11月19日。

來自我們的檔案

身心交匯之處 Sandra Blakeslee 和 Matthew Blakeslee;2007年8月/9月。

在錯誤的身體裡 Carrie Arnold;2012年5月/6月。

托里·羅德里格斯是一位居住在亞特蘭大的記者和心理治療師。她的作品也曾發表在《大西洋月刊》、《女性健康》《真實簡單》雜誌上。

更多作者:托里·羅德里格斯
SA Mind Vol 25 Issue 4SA Mind 第25卷第4期(),第66頁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714-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