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想法從何而來?當我們看到它們出現時,我們如何認識到它們的重要性?
丹尼·希利斯,應用思維公司聯合創始人、《大眾科學》顧問,最近在為10月下旬在Compass Summit(compass-summit.com)的演講做準備時,我和他討論了這些問題。“想法是社會的產物,”希利斯告訴我,這是一種突現現象,“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這就是為什麼他說,我們對提出這些想法的個人的欽佩“幾乎是給予了過多的讚譽”。想法本身是不夠的。他解釋說,社會上很多人都會有某種概念。也許只有1000人會嘗試勾勒出來。“然後100人會嘗試製造一些東西,其中10人可能會製造出實用的東西。其中一兩個可能會達到愛迪生或特斯拉的水平。”
在許多方面,希利斯和我都肩負著識別那些可能有效的想法的使命。當然,他的公司也參與了這些想法的開發。至於雜誌和我們網站的角色?“關於大眾科學的有趣之處在於它可以讓你理解這些想法,”他補充道。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我們都饒有興趣地關注了近期創意機器的巨大趨勢:跨學科研究如何成為日益增長的重點領域,以及“大資料”和不斷增強的計算能力的崛起。這些主題將是我們Compass Summit舞臺對話的一部分,它們也支撐著本期特別關注創新、第三屆年度“改變世界的想法”專題。該部分重點介紹了10個實驗室外的概念,這些概念有可能以實際的方式擴充套件。
我尤其對大衛·溫伯格的“預測未來的機器”這篇文章感興趣。這篇文章介紹了蘇黎世瑞士聯邦理工學院物理學家和社會學主席德克·赫爾賓的工作。赫爾賓提出了一個大型計算程式,該程式將嘗試模擬全球規模的系統,因此“將有效地充當世界的水晶球”。
也許您會像我一樣,強烈地想起艾薩克·阿西莫夫的哈里·謝頓,這位“心理史學家”的模式預測數學推動了著名的《基地》科幻系列。阿西莫夫本人是大眾科學的長期訂閱者,他閱讀該雜誌以跟上科學的步伐。越來越感覺,反過來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