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特·科內爾希望看到學生備考方法取得重大進展。科內爾是威廉姆斯學院的心理學教授,他的研究重點是有效的學習策略。他指出,教師和學生通常不採用這種科學支援的策略,部分原因是膚淺的測試並沒有使其成為必要。他提供了兩個教學實踐的例子,如果測試本身提出更嚴格的要求,這些實踐可能會得到更廣泛的應用。
第一個是分散練習,或將要學習的材料在時間間隔分散開來。分散練習的反面——臨時抱佛腳——是現在在學校裡盛行的技術,這是有原因的。“當測試強調對事實的膚淺知識時,考前一天覆習,或者考前一晚臨時抱佛腳,實際上效果很好,”科內爾說。“這些知識在學生們的腦海中仍然非常新鮮,他們可以吐出來並在測試中獲得不錯的分數。”
但是,他說,這種臨時抱佛腳塞進去的材料不會在學生的記憶中停留很久。“測試後一兩天,它就消失了——真的消失了,好像他們從未學過一樣,”他說。提出更周到和複雜問題的測試將能夠抵制臨時抱佛腳和最後一刻複習的策略。相反,學生和教師可能會發現分散練習的回報,一次又一次地回到相同的材料,同時每次都增加更多的深度和細微差別。大量研究表明,這種分散練習可以帶來更準確、更持久的學習效果。例如,在2011年發表在《應用認知心理學》雜誌上的一項針對五年級學生的研究中,麥吉爾大學的主要作者海莉·索貝爾報告說,按照間隔時間表學習詞彙單詞定義的學生記住的定義數量是單次學習相同時間材料的學生的定義數量的三倍。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薩曼莎·卡爾是在加利福尼亞州埃爾蒙特市阿羅約高中任教的法語老師,她親身見證了分散練習的好處。她使用名為 StudyBlue 的移動閃卡和測驗應用程式,將學生的學習分散在整個學期。“我知道我的學生可以熬夜,然後在考試當天來到課堂上,把知識傾倒在試卷上,”卡爾說。“但我也知道,像這樣的臨時抱佛腳不會讓他們長期保留這些知識。這個應用程式使他們可以輕鬆地在自己的智慧手機上隨時隨地多次接觸相同的材料。”
如果測試更具挑戰性,另一種可能吸引更多擁護者的教學實踐是穿插,或在練習期間混合不同型別的問題。心理學教授道格拉斯·羅勒爾說,目前數學的教學方式是,“學生通常會做一套專門針對前一課的練習題,這意味著他們在閱讀問題之前通常就知道每個問題的適當策略”。“例如,學生可能會觀看老師透過因式分解解幾個方程式,然後透過因式分解解十幾個方程式。”
當問題集以這種方式排列時,學生的表現會迅速提高。如果他們參加格式類似的測試,他們可能會表現良好。但是,他們沒有學到多少可以長期堅持下去的東西,因為他們沒有練習最重要的技能:在開始時弄清楚這是什麼型別的問題。為了讓學生練習這種辨別能力,課堂和家庭作業中的問題需要穿插——混合在一起,全部混在一起,這樣學生永遠不會預先知道她將要面對哪種型別的問題,而是需要每次都重新弄清楚。
羅勒爾在實驗室中進行了許多關於穿插的研究;最近,他一直在佛羅里達州坦帕市自由中學對七年級學生嘗試這種技術。在去年發表在《教育心理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羅勒爾和他的兩位合著者要求 126 名參與學生中的一半完成按型別排列的日常練習題:一組圖形問題,然後是一組斜率問題。另一組學生得到了相同的問題,但是混合在一起:斜率問題和圖形問題以不可預測的順序呈現。
三個月後,所有學生都進行了複習課,一天後參加了測試。參加穿插練習的學生答對的測試題佔 80%,而參加分塊作業的學生答對的測試題佔 64%——這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差異。但是,當學生在複習課整整一個月後再次接受測試時,穿插的真正價值才顯現出來。在那次測試中,穿插的學生得了 74%,而分塊的學生只得了可憐的 42%。
分散練習和穿插練習都能增強學習效果,部分原因是它們引入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家羅伯特·比約克所稱的“理想的困難”——也就是說,它們使學習更難。因此,這些技術可能需要進行一些調整。珍·德米克是自由中學參與羅勒爾研究的教師之一;實驗現在已經結束,但她繼續儘可能地在學生的作業中穿插問題。“孩子們花了一段時間才適應它,”德米克指出,“但過了一段時間,他們就能明白這是一種更好的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