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人類圍觀打架以觀察結果一樣,動物也會聚集在爭鬥的邊緣。研究人員觀察到這種行為,即“偷聽”,存在於多種物種中,從暹羅鬥魚到夜鶯。現在,劍橋大學的魯弗斯·約翰斯通首次建模分析了偷聽行為如何影響群體內的攻擊性水平。他今天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的令人驚訝的結論是,偷聽會激化暴力行為。
為了建立他的模型,約翰斯通以梅納德·史密斯關於動物攻擊性的經典簡化模型——鷹鴿博弈為基礎。其基本思想是,處於衝突中的動物會採取兩種策略之一:好鬥的鷹或尋求和平的鴿子。鷹會自動擊敗鴿子,而兩隻鷹或兩隻鴿子在衝突中獲勝的機會均等。經過多輪遊戲,結果表明,如果鷹和鴿子都處於少數,他們就會表現良好。但是,如果太多的動物採取相同的策略,這種方法將不再具有優勢。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約翰斯通設定了他的遊戲版本,使鷹和鴿子之間的挑戰像在梅納德·史密斯的遊戲中那樣進行,但偷聽者遵循他們自己的一套規則:如果他們面對的是之前戰鬥中獲勝的動物,偷聽者會扮演鴿子。但是,如果他們的對手最近輸了,他們就會像鷹一樣行動(參見圖表)。結果再次表明,偷聽者像鷹和鴿子一樣,如果數量稀少,他們就最成功。(當他們能最好地預測其他玩家的行為時,他們會繁榮。但是,由於他們自己的行為不可預測,隨著他們人數的增加,他們的策略會減弱。)
但在其他方面,結果是出乎意料的。許多研究人員認為,偷聽者會利用他們收集的資訊來避免與危險的挑戰者發生戰鬥,因此這種行為應該會減少群體中的暴力行為。相反,約翰斯通發現,在他的遊戲中,個體攻擊行為比標準的鷹鴿博弈情景更為常見。他寫道:“在偷聽者的存在下,贏得比賽會獲得額外的好處。”“在上一輪中獲勝的個體更有可能在下一輪中獲勝,因為其對手不太可能發起升級的挑戰。這種積極的“形象”或“聲譽”的優勢有效地增加了被爭奪資源的價值,從而有利於增加攻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