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恩·卡拉威,來自自然雜誌
復活節島的巨型石像會走路。這是考古學家提出的一個有爭議的說法,他們用一個4.4噸的模型演示了其中一個令人費解的半身像的壯舉。他們將他們的工作描述在考古科學雜誌上。
復活節島的163平方公里土地上散落著近1000座雕像,其中最大的一座重達74噸,高10米。關於這些巨石的很多事情仍然是個謎,但其中最令人困惑的問題莫過於這些雕像如何從雕刻它們的採石場被運送到幾公里之外的地方。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考古學家提出,800多年前定居復活節島的波利尼西亞人將雕像(稱為摩艾)俯臥放置,並在原木上滾動它們。這個想法支援了這樣一個理論:定居者,即拉帕努伊人,痴迷於雕像建造,以至於他們剝奪了島嶼的森林。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地理學家賈裡德·戴蒙德在他的著作《崩潰》(維京出版社,2005年)中,將復活節島譽為一個耗盡自然資源並崩潰的文明的典型代表。
“這是一個很棒的故事,但考古證據並不能真正支援它,”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的考古學家卡爾·利波說,他的團隊反而提出,拉帕努伊人透過左右搖晃摩艾來“行走”它們,就像一個人移動冰箱一樣。
為了行走而製造
一些雕像被發現在石頭基座上;另一些則以未完成的形式出現在道路上或採石場中。利波說,一旦到達基座,未完成的雕像就會被修改,它們明顯向前傾斜,這種姿勢不利於水平運輸。沿著道路的破碎摩艾,據推測是被遺棄的,也指向垂直運輸。利波指出,在從採石場向上傾斜的道路上,雕像背朝下,而向下傾斜的道路則往往散落著面部朝下的摩艾。
利波和檀香山夏威夷大學的考古學家特里·亨特在他們有爭議的著作《行走的雕像》(自由出版社,2011年;參見'人類學:正面交鋒')中指出了這些觀點。一家美國電視節目後來要求兩人用真人大小的模型來測試他們的假設。在一家造船公司的幫助下,他們建造了一個3米高的雕像混凝土模型。
研究人員不知道如何讓模型行走。“航空工程師可以解釋為什麼飛機能飛,但你不會想讓一個工程師開飛機,”利波說。“這裡我們有一個巨大的5噸重的東西,現在弄清楚它實際上是如何移動的。這相當令人沮喪。”
雕像無法自行站立,必須依靠支撐物。但在經歷了數天的嘗試後,一支由18人組成的團隊喊著“嘿呦”,設法用三根麻繩讓它行走——一根從後面繫住它,以防止雕像倒在臉上,另外兩根分別在兩側(見影片)。“它真的很好用,”利波說:該團隊在一個小時內讓雕像移動了100米。利波認為,少數兼職工作的人可以有效地運輸摩艾,質疑了戴蒙德和其他人提出的復活節島人口膨脹然後崩潰的情景。
偏離目標
但並非所有人都被利波和亨特的工作說服。“他們所做的只是噱頭,而不是實驗,”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復活節島雕像專案主任喬安妮·範蒂爾堡說。
她說,該團隊的模型雕像的形狀不是摩艾的精確複製品,因此從中得出的任何結論都是無關緊要的。“這項工作所做的是使雕像脫離了考古背景,我認為任何時候你這樣做,你都會小心翼翼地進入幻想和推測的層面,這並不科學,”範蒂爾堡說,她自己的團隊已經證明摩艾可以在原木上水平移動(見影片)。
然而,雕像的設計的一些方面似乎是為了行走而設計的,利波認為。它們的重心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居中,但在前後軸上略微偏離中心,這使得雕像很容易來回搖晃。此外,雕像相對較寬的身體和細長的頭部使它們在行走時保持穩定。“最酷的是,它們的形狀真正反映了拉帕努伊人的工程技術。他們建造這些東西就是為了做這件事,”利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