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最豐富的礦物位於地球內部深處,與人類的眼睛隔絕。現在,科學家們首次在自然界中瞥見了這種物質,它被包裹在一顆45億年前的隕石中。結果:他們已經對這種難以捉摸的礦物進行了表徵並命名。
新的正式名稱“布里奇曼石”已獲得批准,用於取代以前以其化學成分和晶體結構而聞名的礦物——矽酸鹽鈣鈦礦。這種鎂矽酸鹽礦物是以 1946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珀西·布里奇曼的名字命名的,根據美國地球物理聯合會部落格。
加州理工學院的馬馳和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的奧利弗·查納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告訴《生命科學》:“這是一個非常令人興奮的發現。” “經過五年的調查,我們終於在隕石中追蹤到了天然矽酸鹽鈣鈦礦(現在的布里奇曼石),並得以命名地球上最豐富的礦物。這有多酷啊?” [閃耀:令人眼花繚亂的礦物標本照片]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科學家說,這種礦物可能存在於地球表面之下的一個稱為下地幔的區域,位於地幔的過渡帶和核幔邊界之間,或深度在 416 英里到 1,802 英里(670 公里到 2,900 公里)之間。
馬馳說,科學家們長期以來一直在尋找這種礦物,因為為了鑑定一種礦物,人們必須知道它的化學成分和晶體結構。
研究人員在一顆隕石中發現了布里奇曼石,這顆隕石於 1879 年墜落到澳大利亞昆士蘭州西部的坦哈姆站附近。馬馳說,這顆隕石受到了高度衝擊,這意味著當它撞擊太空中的其他岩石時,經歷了高溫和高壓。這些撞擊可能會在隕石內部形成礦物衝擊脈。
查納說:“自 1960 年代以來,科學家們已經在其衝擊熔脈中鑑定了高壓礦物。現在我們已經鑑定了布里奇曼石,”他指的是坦哈姆隕石。這顆隕石被認為是球粒隕石,是地球上發現的最常見的隕石型別;科學家們認為這些隕石是從行星原始構建塊上脫落的殘餘物。
大多數流星(一旦撞擊地球就稱為隕石)是小行星的碎片,而另一些則是彗星拋棄的宇宙塵埃。極少數情況下,隕石代表來自月球和火星的撞擊碎片。
馬馳和查納使用了多種方法來表徵提取的礦物,包括所謂的同步加速器 X 射線衍射mapping和高解析度掃描電子顯微鏡。
根據 AGU 部落格,經過五年多的工作,包括多次實驗,馬馳和查納將他們的資料送交國際礦物學協會新礦物、命名和分類委員會 (CNMNC) 審查。委員會於 6 月 2 日批准了該礦物和新名稱。
編者注:本文已更新,以反映科學家馬馳和查納的引言。
版權所有 2014 LiveScience,TechMediaNetwork 公司。保留所有權利。未經許可,不得釋出、廣播、重寫或重新分發此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