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斷膨脹的宇宙中,地球並非特殊

我們是普通星球上的普通物種。或者我們是嗎?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你不是特殊的,”泰勒·德頓在電影《搏擊俱樂部》和查克·帕拉尼克同名小說中警告他的追隨者。“你不是美麗或獨特的雪花。你和其他一切一樣,都是正在腐爛的有機物。”德頓嚴厲但並非不準確的評估為故事隨後的動盪奠定了基礎。同樣的觀點,以“哥白尼原則”之名,也恰好是過去四個世紀以來科學的基石。(哥白尼原則的第一條規則是,不要談論哥白尼原則,但是……)

1543年,哥白尼提出了一個有悖於當時主流認知的觀點,他認為,對於觀測到的恆星和行星運動的最佳解釋,是將太陽而不是地球視為已知空間的中心。他明智地及時去世了。六十年後,梵蒂岡擊倒了兩名更激進地強調這一點的天文學家:他們將喬爾丹諾·布魯諾燒死在火刑柱上,並將伽利略囚禁起來,直到他認輸(同時嘟囔著“Eppur si muove”爭取翻盤)。儘管如此,事實站在科學家一邊。天文學家現在在發展他們的理論時會考慮到,地球很可能在宇宙中佔據著一個普通、非特權的位置。

因此,11年前,當天文學家突然意識到宇宙不僅在膨脹,而且在加速膨脹時,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得出結論,某種無法探測到的反引力力,“暗能量”,正在推開星系。然而,另一種可能性可以解釋觀測結果,即宇宙幾何學上的一個偶然現象。它避免了將暗能量作為特設的原因來呼叫,但代價是拋棄了哥白尼原則:粗略地說,它將地球,或者至少我們的星系,放回了可觀測宇宙的中心。蒂莫西·克利夫頓和佩德羅·G·費雷拉在《暗能量真的存在嗎?》中探討了這個想法。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即使哥白尼原則在宇宙學中的應用有待修正,但它在科學的其他領域,特別是生物學中的應用,仍然得到強有力的支援。(哥白尼原則的第二條規則是,不要談論哥白尼原則……)儘管如此,它仍然會冒犯人類的自尊心:看看神創論者不斷反擊進化論的概念,即人類僅僅是另一種動物。

然而,我們與其他生物親緣關係的生物學證據隨處可見。傑拉爾德·H·雅各布斯和傑里米·內森斯在《靈長類動物色覺的進化》中揭示了這一陳述的字面真相。人類、猿和猴子看到的顏色範圍是其他哺乳動物看不到的;更令人信服的是,人類和舊世界靈長類動物(我們與之關係最密切的靈長類動物)看到顏色的基因和生物分子細節,甚至與它們的新世界表親也不同。

我們與其他動物的親緣關係也使我們面臨一些共同的脆弱性。當一種不斷進化的病毒跨越物種屏障時,有時會導致可怕的感染。病毒學家內森·沃爾夫在《預防下一次大流行》中提出,衛生部門應監測動物疾病即將傳播給人類的狀況。這是一場我們不想輸的戰鬥。

編者注:本文最初以“並非特殊”為標題發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