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來自中國的新化石發現正在描繪一幅不同的圖景,展現了中生代與恐龍共存的哺乳動物。從已知的情況來看,這個時期的哺乳動物大多被認為是相對較小的夜行動物——是被捕食者而不是捕食者。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研究結果首次提供了直接證據,表明一些哺乳動物以它們的恐龍同類為食。
來自紐約市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AMNH) 和北京中國科學院的研究人員在中國化石豐富的遼寧省發現了有 1.3 億年曆史的負鼠大小的哺乳動物遺骸。在清理尖齒獸化石時,研究小組在肋骨腔內發現了一小塊骨骼,這與體型相似的現存哺乳動物的胃部位置相同。胃內容物包括一隻幼年植食性恐龍鸚鵡嘴龍的四肢、手指和牙齒。雖然成年鸚鵡嘴龍可以長到約六英尺高,但幼年獵物只有五英寸長,約為尖齒獸大小的三分之一。研究人員從恐龍牙齒上的磨損痕跡推斷,它不是胚胎。(這支援了哺乳動物捕獵恐龍,而不是從巢穴中搶走未孵化的蛋的觀點。)此外,他們推測它是被大塊吞下的,因為它的部分骨骼仍然連線在一起。
科學家們還發現了一種體型較大的哺乳動物的遺骸,大約相當於一隻小型犬的大小,它是恐龍食者的近親。這個相當完整的骨骼,巨型尖齒獸,代表了迄今為止在中生代(從大約 2.5 億年前到 6500 萬年前)已知的最大的哺乳動物。這兩種生物都屬於一個沒有現存後代的譜系。AMNH 的研究合著者孟津評論說:“早期哺乳動物體型較大且具有掠食性、食肉行為的新證據正在為我們提供一幅截然不同的圖景,展現了恐龍時代生活著的許多動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