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很可能不認識任何澳大利亞警察、愛沙尼亞檔案檢查員或挪威軍隊獸醫。但是您很可能透過朋友、朋友的朋友或您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與這些遙遠的人取得聯絡。地球上每個人與其他人之間都隔著大約六個人的鏈條,這種概念已經存在一段時間了。今天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一份報告提供了來自網際網路的實驗資料,以支援這一說法。
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論最初由社會學家斯坦利·米爾格拉姆於 1967 年提出。米爾格拉姆要求全國各地隨機選取的 96 人給一位熟人寄一封郵件,這位熟人再將郵件寄給另一位熟人,試圖送達位於波士頓的指定“目標”人物。實際送達目的地的郵件平均經過了六個人。但是米爾格拉姆的實驗規模相當小,此後受到了一些社會學家的質疑。彼得·謝里丹·多茲及其在哥倫比亞大學的同事在網際網路上進行了這項研究的現代版本,招募了來自 166 個不同國家的 60,000 多名參與者進行實驗。
研究合著者鄧肯·J·瓦茨說:“如果我們嘗試用紙質方式進行這項研究,那將是完全不可行的。”研究志願者被告知一個目標人物的身份(全球 18 人之一),並被指示向他們認為可以使郵件更接近目標的人傳送電子郵件。如此多的參與者被證明對於這項全球研究是必要的,因為只有 384 個電子郵件鏈(3%)實際到達了目標人物的收件箱。完成的鏈條平均由四個人組成——這是一個被人為壓低的數字,因為鏈條越長,到達其預期目的地的可能性就越小。透過考慮退出率,研究人員計算出的中位數鏈條長度在五到七人之間。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發現和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社會網路的研究往往會吸引來自許多學科的研究人員的興趣。科學家們希望它能闡明疾病如何傳播、人們如何找到工作以及罪犯如何被抓獲等問題。除了加強六度分隔理論之外,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還得出結論,成功的訊息傳遞並不像之前懷疑的那樣,那麼依賴於“樞紐”——即擁有異常多熟人的人。
“如果您試圖將某物傳送到西伯利亞,您不會想,‘我認識誰有很多朋友?’”瓦茨評論道。“您會想,‘我認識誰是俄羅斯人?’”作者進一步觀察到,對成功機會的看法會影響實際成功率。那些被給予看起來相對容易聯絡到的目標(但實際上並不比其他目標“更有關聯”)的參與者,退出實驗的可能性要小得多。這反過來又導致了更高的成功率,這是一種自我實現的預言——對於那些為新工作建立人際網路的人來說,這一點值得注意。多茲及其同事計劃在網際網路上進行進一步的網路研究。有興趣參與的人可以在 http://smallworld.columbia.edu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