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與抑鬱症之間的關聯已得到充分證實。現在,3月25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的一項研究首次揭示了光剝奪對大腦造成的深刻變化。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將大鼠置於黑暗中六週。這些動物不僅表現出抑鬱行為,而且在大腦中已知在人類抑鬱症期間活動不足的區域也遭受了損害。研究人員觀察到產生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和血清素(參與情緒、快樂和認知的常見神經遞質)的神經元正在死亡的過程中。這種神經元死亡,在某些區域伴隨著受損的突觸連線,可能是季節性情感障礙的黑暗相關憂鬱症的潛在機制。
主要研究者 Gary Aston-Jones,現就職於南卡羅來納醫科大學,推測黑暗引起的效應源於身體生物鐘的紊亂。他說:“當晝夜節律系統沒有接收到正常的光照時,反過來可能會導致調節情緒的大腦系統發生變化。”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用抗抑鬱藥治療大鼠顯著改善了腦損傷和抑鬱行為。“我們的研究為抗抑鬱藥的開發提供了一個新的動物系統。許多現有的動物模型依賴於壓力。我們的模型是一種無壓力產生抑鬱症的方法。它可能與季節性情感障礙特別相關,但我們認為它與總體抑鬱症相關,”Aston-Jones 說。
編者注:這個故事最初以標題“Down in the Dark”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