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時鐘撥快1分鐘,更接近午夜

福島核災難以及土耳其、印度尼西亞和阿聯酋對核能的興趣,引發了科學家對人類毀滅威脅的擔憂。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為了表達對人類未來的悲觀看法,科學家今天將臭名昭著的“末日時鐘”的指標撥快了一分鐘,與兩年前相比。

《原子科學家公報》(BAS) 主任肯尼特·本尼迪克特今天(1月10日)在華盛頓特區的新聞釋出會上宣佈:“現在距離午夜還有五分鐘。”

這代表著象徵性地向末日邁進了一步,與2010年1月設定的距離午夜六分鐘的鐘表刻度相比,發生了變化。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該時鐘象徵著人類迫在眉睫的毀滅的威脅,這種毀滅來自核武器或生物武器、氣候變化和其他人為災難。《原子科學家公報》在就如何更新時鐘時間進行審議時,重點關注了全球核武庫的現狀、諸如福島核洩漏等災難性事件以及生物安全問題,例如空中傳播的H5N1流感病毒的產生。

末日時鐘誕生於1947年,是原子科學家用來警告世界核武器危險的一種方式。那一年,《公報》將時間定為距離午夜七分鐘,午夜象徵著人類的毀滅。到1949年,由於美國和蘇聯之間的關係惡化,時間變成了距離午夜三分鐘。1953年,在首次氫彈試驗後,末日時鐘的指標撥到了距離午夜兩分鐘。

《公報》和時鐘在1991年最為樂觀,當時冷戰緩和,美國和俄羅斯開始削減其軍火庫。那一年,《公報》將時鐘的時間設定為距離午夜17分鐘。

然而,從那時到2010年,隨著徹底核裁軍的希望破滅,核恐怖主義和氣候變化的威脅抬頭,局勢逐漸倒退,朝著毀滅的方向發展。2010年,《公報》在裁軍條約和國際氣候談判中發現了一些希望,並將末日時鐘的分鐘指標從之前的距離午夜五分鐘撥回到了距離午夜六分鐘。

而透過今天的決定,《公報》否定了這種樂觀情緒。本尼迪克特說,專家組在決策過程中會考慮長期趨勢和直接事件的組合。她說,趨勢可能包括諸如用於應對氣候變化的改進的太陽能技術等因素,而政治事件(例如最近在德班舉行的聯合國氣候會議)也發揮了作用。今年,福島核災難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尼迪克特在週一“末日時間”決定宣佈前接受LiveScience採訪時表示:“我們正在努力衡量這是否是一個警鐘,它是否會使人們更仔細地審視這項新的、非常強大的技術,或者人們是否會像往常一樣繼續行事。[十大替代能源賭注]”

本尼迪克特說,其他影響決定的因素包括土耳其、印度尼西亞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國家對核能的日益增長的興趣

《公報》小組發現,儘管在2010年對有關核武器、核能和氣候變化問題的全球協議抱有希望,但幾乎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原子科學家公報》贊助委員會聯合主席勞倫斯·克勞斯說:“世界仍然擁有大約 20,000 多件部署的核武器,其威力足以將世界居民毀滅許多次。我們還面臨著恐怖分子非國家行為者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

專家組發現,同樣,關於氣候變化的談判也沒有取得什麼進展。普林斯頓大學機械和航空航天工程教授、《公報》科學與安全委員會成員羅伯特·索科洛說,事實上,在過去兩年的討論中,政治似乎勝過了科學。

索科洛說:“我們需要政治領導人確認科學作為一種認知方式的首要地位,否則問題將比現在還要糟糕得多。”

版權所有 2011 LiveScience,一家 TechMediaNetwork 公司。保留所有權利。未經允許,不得發表、廣播、改寫或重新分發此材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