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選舉週期的全面展開,記者們火力全開,一心想抓住候選人的謊言和不實陳述。在一個借用斯蒂芬·科爾伯特恰當的新詞來說,已經變得“真相至上”的世界裡,我們需要記者、科學家和其他專家站出來捍衛事實,保持公共辯論的誠實性。但當涉及到氣候變化時,事實和專家判斷之間存在一個棘手的灰色地帶。
自2018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釋出題為《全球升溫1.5℃特別報告》以來,就一直存在這樣一個灰色地帶。該報告的作者得出結論,我們還剩下12年(現在是11年)來實現溫室氣體排放量的根本性減少,以限制全球變暖。這一警報已被廣泛引用,引用它的政治家也一再受到事實核查。但其中一些核查讓對話感覺更像是冰球比賽——“核查”旨在擾亂比賽並確立統治地位——而不是努力幫助公眾理解一個複雜但至關重要的問題。
例如,在去年7月的第二次民主黨辯論中,美國前德克薩斯州眾議員貝託·奧羅克說:“我聽取了科學家在這方面的意見,他們非常明確。我們沒有超過10年的時間來糾正這個問題。”印第安納州南本德市市長皮特·布蒂吉格說:“科學告訴我們,在氣候問題上,我們還有12年時間才會到達災難的邊緣。”《紐約時報》宣佈這兩項宣告都具有“誤導性”,堅稱任何“聲稱在 ‘不歸路’ 之前還有12年或僅僅10年的說法都超出了[IPCC]報告本身所說的範圍”。《華盛頓郵報》稱12年是“一個經常被引用但經常被誤用的數字”,暗示布蒂吉格市長是錯誤引用該數字的人之一。9月,在CNN關於氣候變化的市民大會之後,美聯社也對馬薩諸塞州參議員伊麗莎白·沃倫的一項宣告進行了事實核查,該宣告稱“我們還有,大概11年,也許,達到一個將排放量減半的節點”,聲稱這“與科學不符”。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但是,IPCC首先並沒有陳述事實。它提出的是一項集體專家判斷——在本例中,是來自39個國家的86位作者和審稿編輯的共識。考慮到這種核算,必然會有一系列合法的解釋,任何翻譯都必然是簡化的,會受到個人意見差異的影響。在這種理解下,事實核查的動態是錯位的。這就像在9/11事件之後,媒體對政治家如何描述對美國的威脅進行事實核查一樣。
此外,請考慮新聞媒體在報告發布時自己提供的標題。《紐約時報》:“主要氣候報告描述了早至2040年就可能發生危機的嚴重風險。”《華盛頓郵報》:“[聯合國]科學家說,世界只有十多年的時間來控制氣候變化。”美聯社:“聯合國全球變暖報告帶有生死攸關的警告。”有趣的是,《紐約郵報》是這樣說的:“可怕的氣候變化警告:12年後我們將註定滅亡。”
請稱我為不拘小節的人,但這些標題並沒有給我留下與政治家所說的話有實質性不同的印象。它們使用了與事實核查人員拒絕的相同的危機語言、時間限制以及生死攸關的語言。與美聯社的報告相反,科學家實際上確實就一個時間框架達成了一致。
政治家有時確實會說出與專家共識嚴重不符的事情;公開否認氣候變化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我們應該指出明顯虛假的說法,例如聲稱世界明天就會終結(可能會,但不是由於人為的氣候變化),或者我們可以將解決問題的方式留給市場去創新(理論上是可能的,但實際上在沒有正確的政府政策來驅動和引導創新是不可能的)。
但讓我們不要對不是事實的事情進行事實核查。任何專家判斷中都存在一個解釋的世界——因此也存在一系列合理的解讀。我們應該討論合理的範圍,並標記明顯不合理的說法。但我們不應將判斷與事實混淆。這樣做會將本應是一場嚴肅的討論變成一場以得分驅動的冰球鬥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