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著名的粘土動畫系列《華萊士與格羅米特》中,忠誠的狗格羅米特雖然沉默寡言,卻極富表現力,經常透過明顯的眉毛動作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雖然在粘土小狗身上為了喜劇效果而誇大了,但任何真正狗的主人都會證實這些動物似乎確實有非常善於交流的臉。小狗抬起的眉毛和傾斜的頭暗示著對人類的意義,而睜大的“小狗眼神”則讓我們更加喜愛我們的寵物。研究人員週一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報告說,我們最好的動物朋友的面部解剖結構可能已經專門為此目的而進化,這是人類選擇的結果。
這項新研究結合瞭解剖學和行為學實驗。科學家們首先比較了六隻家犬(每隻代表不同的品種)的面部解剖結構,以及來自兩個野生種群的四隻灰狼(現代狗最親近的近親)。他們發現,抬起內側眉毛和睜大眼睛所需的肌肉存在於大多數狗身上,但在狼身上卻不存在,狼只有一根小肌腱。接下來,研究人員將九隻狼和 27 只狗暴露在人類面前兩分鐘,並觀察犬科動物的行為。狗,而不是狼,在人類在場的情況下做出了“最高強度”的眉毛動作。研究人員推測,狗在數萬年的時間裡,逐漸進化出了這種交流能力的基礎解剖結構,以響應人類的偏好。
英國朴茨茅斯大學的進化心理學家、該研究的合著者布里奇特·沃勒說,物種間交流是一些家養動物的重要進化適應,主要是因為它在人類中具有如此高的優先順序。“交流是我們彼此之間所做一切的關鍵,”沃勒說。當人類馴養動物時,“我們將它們塑造成我們可以與之產生聯絡並對我們的生活有用的東西。”這個過程可能發生在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層面上。沃勒解釋說,人類積極地選擇某些特徵,因為它們有助於使動物更有效地作為勞動力或食物來源。其他屬性——例如更具表現力的面孔——可能只是讓動物對人類更易容忍,因此我們更有可能照顧它們,她說,“即使我們並不打算創造一種新的行為或新的形態特徵。”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工作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小狗眼神顯然就是這樣一種行為:沃勒和她的同事此前報道稱,當人類在場時,狗會更頻繁地做出這種討人喜歡的表情。家養動物經常具有嬰兒般的特徵,例如大額頭或大而圓的眼睛;這些特徵被認為會引發人類的所謂可愛反應。“我們天生就傾向於對某些身體特徵做出一種養育行為,”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動物行為學家詹姆斯·瑟佩爾說,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選擇了]滿足這種父母養育反應的特徵。”
研究人員檢查的面部肌肉形成了形態結構,使狗能夠不可抗拒地睜大眼睛。他們研究的犬種中,只有一種西伯利亞哈士奇缺少與這種行為相關的兩塊肌肉中的一塊。西伯利亞哈士奇是一個較古老的品種,比其他大多數犬種更接近狼,其中大多數犬種是最近幾百年,或者最多幾千年前才出現的。加利福尼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發育生物學家理查德·施耐德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說西伯利亞哈士奇缺乏眉毛肌肉可能表明,大多數狗的相關形態是由於其他犬種最近的選擇性繁殖造成的,而不是透過早期自發的馴化過程。“有很多證據表明,一旦人類意識到自己有能力繁殖動物,他們就可以基本上繁殖出他們想要的任何型別的特徵,”施耐德說。“但那是繁殖,而不是馴化。”
維也納獸醫大學狼科學中心的動物行為學家和聯合創始人佐菲亞·維蘭伊(她沒有參與這項研究)說,這些特徵也可能是最早的家養狗在友好性方面自我選擇的副產品。“當這些動物越來越接近人類居住地時,我們當然不希望它們具有攻擊性,”維蘭伊指出。“這意味著你需要一些相當溫順的動物。”她解釋說,狗可能已經適應了變得更順從,並透過小狗眼神來表達。她說,如果它們“具有這種恭敬的性情,它們可能會更頻繁地做出這種動作。”
瑟佩爾建議研究不與人類互動的狗(如野狗),以解析小狗眼神手勢是在數千年的時間裡被選擇出來的,還是僅僅是源於狗一生中與人類互動而習得的行為。沃勒說,在實驗環境中研究接受馴化的狐狸,看看它們的臉部解剖結構是否也發生了變化,也會“非常有幫助”。她說,“我認為關於馴化如何塑造各種物種的行為存在重大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