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和貓咪的“媽媽”和“爸爸”真的是在養育寵物

進化科學表明,人類像養育孩子一樣養育寵物

Miniature goldendoodle puppy sitting at the feet of her owner and looking up waiting for a treat.

以下文章經 The Conversation 許可轉載, The Conversation是一家報道最新研究的線上出版物。

你最近有沒有注意到更多貓咪乘坐嬰兒車?或者寫著“我愛我的孫狗”的保險槓貼紙?你沒有想象錯。越來越多的人在他們的寵物身上投入大量的 時間、金錢和注意力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這看起來非常像育兒,但物件是寵物,而不是人。

這種對動物的照顧真的可以被認為是育兒嗎?還是另有原因?

我是一名人類學家,研究人與動物的互動,這個領域被稱為人類動物學。我想從進化科學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人們養育寵物的行為。畢竟,文化規範和進化生物學都表明,人們應該專注於養育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完全不同物種的動物。

更多丁克人士,更多寵物父母

當前時刻在人類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社會正在經歷人們生活、工作和社交方式的重大變化。生育率很低,人們在選擇生活方式方面有更大的靈活性。這些因素可能導致人們進一步接受教育,並重視將自己定義為個體,而不是家庭義務。在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後,人們可以專注於更高層次的心理需求,例如成就感和目標感。

這種局面為人們積極選擇關注寵物而不是孩子奠定了基礎。

早期研究中,我採訪了 28 位自我認同的丁克寵物主人,以更好地瞭解他們與動物的關係。這些人明確表示,他們是主動選擇貓狗而不是孩子。在許多情況下,他們使用親子關係術語(例如稱自己為寵物的“媽媽”)只是為了簡便。

他們強調滿足貓狗的特定物種需求。例如,他們可能會透過使用食物益智玩具餵食來滿足動物覓食的需求,而大多數兒童是在餐桌上吃飯。這些寵物主人承認動物與兒童在營養、社交和學習需求方面的差異。他們並沒有不加思考地用“毛孩子”取代人類兒童,將它們當作小型、毛茸茸的人類對待。

其他研究人員也發現了類似的聯絡,表明丁克寵物主人將他們的伴侶視為情感豐富、有思想的個體。這種理解動物思想的方式有助於形成對伴侶動物的父母身份認同。在其他情況下,一些不確定的人發現,透過照顧寵物,他們養育的需求得到了充分滿足,從而鞏固了他們保持丁克的生育決定

圖片來源:Getty 圖片社

養育他人是人類本性的一部分

然而,這些發現仍然沒有回答這個問題:選擇寵物而不是孩子的人們真的是在養育寵物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轉向了育兒和照料的進化。

進化人類學家 Sarah Hrdy 在 2009 年寫道,人類是合作型育兒者。這意味著幫助照顧非親生後代實際上存在於我們的 DNA 和祖先歷史中。人類學家和生物學家將這種特質稱為異親撫育。這是一種進化適應,幫助合作養育孩子的早期人類生存下來。對於早期人類來說,這種古老的環境可能由小型覓食社會組成,在這些社會中,一些人用兒童保育換取食物和其他資源

我認為正是這種進化歷史解釋了寵物養育。如果人類進化為異親撫育,而我們的環境現在使照顧孩子對某些人來說更加困難或更缺乏吸引力,那麼人們異親撫育進入他們家庭的其他物種就變得有意義。與養育孩子相比,異親撫育伴侶動物可以提供一種滿足進化而來的養育需求的方式,同時減少時間、金錢和情感能量的投入。

理清照顧寵物方面的差異

為了進一步理解丁克成年人養育寵物的這種現象,我透過社交媒體發起了一項線上調查,旨在收集 18 歲以上、居住在美國的狗和貓主人的回覆。該調查包括關於依戀和照料行為的問題,使用了萊剋星頓寵物依戀量表。它還詢問了我開發的一系列問題,以探究針對寵物的特定人類照料行為——例如餵食、洗澡和訓練——以及伴侶動物在家中的自主權程度。

最終的 917 名受訪者樣本包括 620 名父母、254 名非父母和 43 名未決定或未回答的人。大多數受訪者也已婚或處於家庭伴侶關係一年以上(57%),年齡在 25 歲至 60 歲之間(72%),並且至少擁有學士學位(77%)。他們也大多是女性(85%)和異性戀者(85%),這是人與動物互動研究中的常見情況

父母和非父母都報告說對寵物進行了大量的訓練和玩耍。這一發現是有道理的,因為所有寵物主人都需要幫助他們的貓狗學習如何在人類世界中生活。調查受訪者報告說,他們對動物進行了社交、訓練和豐富活動,包括玩耍。

非父母更有可能是為動物提供一般照顧的人。這一發現也是有道理的,因為父母經常收養或購買伴侶動物,以此來幫助他們的孩子學習責任和照顧他人。丁克動物主人直接將時間、金錢和情感投入到他們的寵物身上。

非父母報告說,他們對動物的總體依戀程度更高。他們更頻繁地將寵物視為個體。非父母在提及他們與寵物的關係時,也更傾向於使用“父母”、“孩子”、“孩子們”和“監護人”等家庭術語。

正是這種差異,加上我早期研究中表明這些人滿足他們照顧的貓狗的特定物種需求的證據,表明寵物養育確實是養育寵物。儘管細節可能看起來大相徑庭——參加培訓課程而不是學校活動,或者為狗提供嗅覺散步而不是為孩子提供著色書——但這兩種做法都實現了相同的進化功能。無論是孩子還是寵物,人們都在滿足相同的進化需求,即關心、教導和愛一個有知覺的生命。

我和我的同事們繼續從世界各地收集關於人們如何與動物一起生活的資料。就目前而言,這項研究提供的證據表明,也許人類進化而來不是為了成為父母,而是為了養育。因此,我們成為誰的父母以及何時成為父母比您最初想象的要靈活得多。

本文最初發表於 The Conversation。閱讀 原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