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計數”:美國人口普查需要進行 21 世紀的改造嗎?

由於 2000 年的無回覆率高達 35%,且 2010 年的預計成本為 145 億美元,一些人口統計學家正在尋找更好的方法來收集人口統計資料

網際網路時代已經到來。但是,第 23 次十年一度的人口普查並沒有在網上進行,而是堅持採用久經考驗的方法,於 3 月 16 日至 18 日透過美國郵政服務向全國 1.2 億多個家庭郵寄了調查問卷。這份包含 10 個問題的表格,將探究諸如年齡、性別和種族等人口資訊,這將有助於確定如何向全國各地社群分配超過 4000 億美元的資金。法律規定公民和非公民都必須填寫表格並將其裝入隨附的預付費信封寄回美國人口普查局。這需要大量的郵件,但這還不是全部。

為防止您家中的郵件被撿起並扔進“以後再說”的堆裡,人口普查局今年採取了額外的措施,提前傳送了一封“提醒”信——根據人口普查局局長羅伯特·格羅夫的部落格,這是“調查研究中的最先進實踐”——以鼓勵參與。為了防止這些紙張還不夠,3 月 22 日那一週又郵寄了一份額外的提醒。這聽起來可能有些過分,但 2000 年人口普查的郵件回覆率僅為 65%,並且缺失的資料必須由調查員親自收集,每個家庭的費用約為 57 美元。因此,格羅夫表示,這種提醒“完全物有所值”。

根據美國憲法的規定,人口普查於 1790 年制定,是代議制民主的基石。最初由受過培訓的調查員在全國範圍內進行實際的人口統計。1970 年轉向郵件傳送/郵件回覆調查的原因是出於成本考慮。但 2010 年調查的 145 億美元的成本,促使普查局考慮採用下一代經濟高效的替代方案。根據尼爾森網路評級的資料,美國有四分之三的人可以上網。線上和無紙化可以分別削減 7500 萬美元的印刷成本和 5900 萬美元的郵寄成本。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關於當今世界發現和塑造我們世界的有影響力的故事。


根據十年一度人口普查助理主任丹·韋恩伯格的說法,包括數字方法在內的替代資料收集方法,將是 4 月在馬里蘭州蘇特蘭人口普查局總部舉行的 2020 年十年一度人口普查諮詢委員會會議的主要討論議題。“對於 2020 年,我們正在考慮在資料收集方式上進行重大變革,”他說。“現在,您必須填寫表格並將其寄回,如果您不寄回,我們會派人到您家。我們希望儘可能地提供多種回覆方式。”韋恩伯格表示,普查局希望透過開發“幾乎適用於任何裝置的通用方法”來最大限度地提高自我回復率,包括預計在未來十年內在美國普及的智慧手機。為了降低成本,“我們必須認真考慮技術轉型,”他說。

2020 年人口普查的規劃工作於 2008 年開始。韋恩伯格表示,由於在進行更改之前必須進行大量的受控實驗,因此到那時完全實現電子化是不太可能的。但他希望將每個家庭的成本與 2010 年持平,直到實施一種新的、更便宜的策略。

較小的樣本

另一種明顯的降低成本的方法是計算較小的樣本,並將資料推斷到更大的總體——這是社會科學中常見的做法。這種方法構成了人口普查局的美國社群調查的基礎——這是一種更詳細的表格,每年傳送給一個具有代表性的樣本,它取代了過去傳送給六分之一家庭的十年一度人口普查長表。

但是,人口普查局專業協會諮詢委員會主席大衛·斯旺森表示,抽樣會在現有誤差(遺漏、無回覆和測量誤差)的基礎上引入一種新的誤差。該委員會就改進人口統計過程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相關問題向人口普查局提供建議。此外,在授權進行人口普查時,憲法規定國會選區必須根據人口進行劃分,因此必須進行實際的人口統計(即使不是挨家挨戶)。

資料已收集

人口統計學家也在考慮普查局是否應該利用現有記錄,例如社會保障、納稅申報表和兵役記錄。這將消除無回覆問題,但必須補充對未在政府登記的人員進行人口統計。

在今年夏天在溫哥華舉行的2010 年美國統計協會聯合統計會議上,人口統計學家將在一個名為“如果 2010 年是最後一次人口普查會怎樣?”的會議上提出資料收集的新想法。斯旺森和紐約市首席人口統計學家約瑟夫·薩爾沃受邀分享他們對此主題的看法。他們都建議使用某種形式的現有檔案。“我們必須尋找已經存在的不同列表,”薩爾沃說。“如果一個人是該列表的一部分,這可能是他們回覆的方式。”

將政府記錄用於人口統計資訊是一個有爭議的想法,不僅因為法律規定必須進行人口統計,還因為人們對信任政府保護其隱私持懷疑態度。“我們必須與人們討論我們是否可以使用這些資訊,”韋恩伯格說。

利用現有記錄能否永久性地取代我們所知的人口普查?斯旺森表示,將主地址檔案(定期更新的每個家庭的地圖)與預先存在的檔案相結合,將產生大約 85% 的所需資料。其餘 15% 將來自斯旺森稱之為他的“秘密配方”的東西,他將在今年夏天的演講中揭曉,而且不會早於此。“這是一種徹底改變人口普查的方式,”他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