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種植是否導致集體主義思維?

心理學家發現,在中國,人們成長的農業區域預示著他們是具有個人主義還是集體主義的世界觀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方式是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根據一群心理學家的新研究水稻種植仍然塑造著中國南方人的性格。種植、照料和收割水稻田需要合作,這使得出生在中國南方的人比出生在中國北方的人更具有集體主義思維,中國北方的主要作物是更容易耕種的小麥。該研究旨在幫助解釋為什麼一些亞洲文化儘管變得像歐洲和更個人主義的同齡人一樣富有,但仍然更具集體主義色彩。
 
“稻農組成合作勞動交換組織,灌溉系統造成了村民必須解決的公共難題——例如疏浚公共運河和協調公共洩洪時間,”該研究的負責人、弗吉尼亞大學目前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文化心理學培訓生托馬斯·塔爾海姆解釋說。“我著手測試來自中國各地的人,看看我在實地看到的文化差異是否符合中國水稻和小麥種植的歷史輪廓。”
 
這項研究源於塔爾海姆在南方城市廣州的教學經歷。他在那裡發現人們避免衝突。“當我在當地超市狹窄的過道里時,人們不可避免地撞到我,我注意到他們會緊張起來,看看地板,然後悄悄地走開,”他回憶道。
 
但塔爾海姆搬到北京後,經歷卻截然不同,包括一位博物館館長稱讚他的普通話技巧,直接貶低了他也在試圖交流的室友。“我仍然認為我沒有和他[室友]談論過這件事,”塔爾海姆說。“似乎北方人更魯莽、更直接。”
 
作為他在美國心理學研究的一部分,塔爾海姆決定探索古代中國不同的農業需求是否反映在當今中國南北之間的文化差異中。為此,他和一組亞洲同事調查了來自中國主要民族的近 1200 名中國大學生:漢族。漢族學生來自北到南的六個省份:遼寧、北京、四川、雲南、福建和廣東。簡而言之,研究人員發現,正如 5 月 9 日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研究結果的論文所說:“來自稻田耕種比例較高的省份的人們,思維方式更整體化。”
 
停下來片刻,測試一下自己。這裡有一個包含三項物品的列表:不要想太多,哪兩項放在一起?公共汽車、火車、軌道
 
[中斷]

如果您選擇公共汽車和火車,因為它們都是交通工具,那麼根據社會心理學家的說法,您傾向於“抽象”或“分析性”的配對。來自大多數現代和更個人主義文化的人們都傾向於這種選擇,心理學家將這類人群稱為 WEIRD(西方、受過教育、工業化、富裕和民主的英文首字母縮寫)。
 
另一方面,如果您選擇火車和軌道,因為火車在軌道上行駛,那麼您傾向於“關係性”或“整體性”的配對,根據心理學家的說法,這是一種也包含矛盾的思維方式。
 
中國大學生不僅回答了一個這樣的問題,而是八個(例如這組由三項組成的備選問題:胡蘿蔔、狗和兔子),以及 12 個隨機問題,旨在防止參與者猜測心理學傢俱體測試的內容。結果被統計出來,得出一個百分比分數,反映了更分析性(0%)或完全整體性(100%),並控制了性別——因為通常發現女性的思維方式比男性更整體化。
 
無論學生目前居住在哪裡(例如,一個來自福建的孩子目前在北京學習),在中國傳統水稻種植區長大的中國男性和女性的思維方式都更整體化。
 
思維方式和耕作技術的粗略分界線是由穿過現代中國中心的長江劃分的。這條河流也劃分了中國的主要方言,以及其他文化差異。這一發現也適用於相鄰的縣。來自安徽省兩個相鄰縣——稻田僅佔土地面積 2% 的亳州市及其鄰縣淮南市(稻田佔土地面積 67%)的 224 人的樣本——發現了相同的效應。淮南市的人們思維方式更整體化。
 
塔爾海姆和他的同事透過其他任務進一步驗證了這一發現。例如,他們讓一些研究參與者繪製一張人和他的朋友關係的圖表,每個人都用一個圓圈表示——這項任務被稱為社會關係圖。來自水稻省份的人比來自小麥省份的人更可能將自己畫得比朋友小(就像之前的研究表明日本人所做的那樣)。小麥省份的人畫的個人圈比同齡人大約大 1.5 毫米,相比之下,歐洲人畫的圈平均大 3.5 毫米,美國人畫的圈平均大 6 毫米。
 
另一項測試衡量了來自全國各地的 166 名中國大學生的忠誠度。想象一下一項商業交易,涉及以下其中一項:誠實的朋友、不誠實的朋友、誠實的陌生人或不誠實的陌生人。不誠實會導致交易失敗,而誠實會導致繁榮。最後,參與者決定獎勵他們的合作伙伴多少錢,或者罰款多少錢,但這會花費他們自己的一點錢。來自水稻省份的人比來自小麥省份的人更不願意懲罰不誠實的朋友。“水稻文化是如何傳承下來的,是這項研究的真正謎團,”塔爾海姆說,他指出,即使大多數人不再直接種植水稻,水稻文化仍然存在。“是價值觀嗎?是育兒方式嗎?是學校教育嗎?是制度嗎?我懷疑這一切都有一點。”
 
這種“水稻文化”理論旨在解釋 WEIRD 和東方之間的差異,或者為什麼日本、韓國和中國南方等亞洲其他地區,儘管經濟發展水平、網際網路普及率或私營企業就業率(相對於共產主義制度)相似,但仍然不如歐洲的現代同齡人那麼個人主義。歷史上專門種植水稻的省份的離婚率似乎低於歷史上專門種植小麥的省份——這是支援這一觀點的更多證據。截至 2000 年,來自小麥省份的漢族人在新發明專利數量方面也佔據優勢,儘管 2010 年的統計資料似乎表明各省份之間的這種差異已經消失。
 
如果屬實,水稻文化也應該在印度尼西亞或西非等地被發現(並有助於解釋差異),這些地方也有類似的差異。塔爾海姆說,他還在印度的水稻地區的人們身上發現了類似的文化差異。同樣,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家約瑟夫·亨裡奇在 5 月 9 日《科學》雜誌上發表的關於這項研究的觀點中指出,小麥種植的普遍性可能解釋了為什麼歐洲文化如此 WEIRD。換句話說,WEIRD 中的 W 可能不是“西方”(Western),而是“小麥”(wheat)。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聚集在城市,並失去與水稻(或小麥)種植的任何聯絡,水稻文化是否會持續存在尚不清楚。就目前而言,塔爾海姆和他的同事的研究表明,無論人們在農村還是大城市長大,水稻文化都持續存在。換句話說,古代的耕作方式可能會塑造居住在廣闊、擁擠的城市中的現代後代的思維方式。或者,正如塔爾海姆所說:“我的大多數中國朋友都告訴我,這些發現符合他們在中國的經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