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父母越來越關注培養孩子的自尊心。父母們直觀地認為,高自尊是成功、健康和幸福的關鍵,他們試圖透過告訴孩子們他們是獨一無二和非凡的來提高他們的自尊。不幸的是,一些證據表明,自同一十年以來,西方年輕人變得越來越自戀。結論似乎很明顯:在過度提高孩子自尊心的同時,我們必然將他們變成了自戀者。
在最近的一篇論文中,我和我的同事對這種解釋提出了質疑。在回顧了研究文獻後,我們得出結論,自戀和自尊比傳統觀點認為的要更加不同。從統計學上講,它們只有微弱的相關性。自戀者可能自尊心低,而高自尊並不意味著自戀。自戀者覺得自己比別人優越,認為自己有權享有特權,渴望得到別人的讚美。他們認為如果世界圍繞著他們轉,那將是一個更美好的地方。而當他們認為不是這樣的時候,他們會具有攻擊性的爆發。相比之下,高自尊者對自己的為人感到滿意,但不認為自己比別人更好。正如自尊研究的奠基人莫里斯·羅森伯格半個世紀前所說,“當我們談論自尊時,我們是在詢問個體是否認為自己是足夠好的——一個有價值的人——而不是他是否認為自己比別人優越。”
這種區分是重新思考我們提高孩子自尊的努力的關鍵。一旦我們認識到自戀和自尊之間的細微界限——不健康的優越感和健康的價值感之間的界限——我們就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自我認知。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為什麼有些孩子認為自己是上帝賜予人類的禮物,而另一些孩子喜歡自己但不認為自己比其他人更好?自戀和自尊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可遺傳的,但它們也受到童年經歷的影響。我們研究了自戀和自尊的童年起源,發現它們截然不同。
自戀是透過父母的過度評價培養出來的:父母將自己的孩子視為獨特而非凡的個體。正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說,過度評價的父母“有一種強迫症,會將所有的完美都歸因於孩子——而清醒的觀察則不會找到任何理由這樣做——並隱藏和忘記他所有的缺點。”研究發現,過度評價的父母會高估、過度宣稱和過度讚揚孩子的品質。過度評價的父母認為他們的孩子比他實際更聰明。他們聲稱他們的孩子瞭解各種各樣的主題,即使是孩子不可能知道的主題。他們還對孩子大加讚揚,即使孩子表現不佳。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做法可以教會孩子將自己視為獨特而非凡的個體。
另一方面,自尊是透過父母的溫暖培養出來的:父母表達對孩子的喜愛和感情。這與過度評價孩子完全不同。溫暖的父母與孩子分享快樂,對孩子的活動表現出興趣,並讓孩子感到被愛和被重視。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做法可以教會孩子將自己視為有價值的個體——而不是比其他個體更好或更差。
因此,自戀並非源於擁有過多的自尊。它在一定程度上源於旨在提高自尊但實際上卻提高自戀的做法。當父母試圖提高孩子的自尊時,他們會本能地告訴孩子,他們是獨一無二和非凡的——而這恰恰是提高自戀而不是自尊的做法。
自尊運動在一件事情上是正確的:提高自尊心很重要。雖然肯定不是萬能藥,但自尊會帶來快樂和令人滿意的社會關係。但是這個運動在另一件事情上是錯誤的:提高自尊心並不容易。
我們如何才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自尊心?心理學家經常告訴我們要相信自己的直覺,但正如我們所見,直覺並不總是最好的育兒指南,因為直覺上似乎正確的事情可能會滋生自戀。我們不應該告訴孩子他們是獨一無二的雪花,而應該讓孩子感到被愛和被重視,這樣他們長大後就會喜歡自己,而不會認為自己比別人優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