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是否遍佈宇宙?

哲學家菲利普·戈夫解答關於“泛心論”的問題

Getty Images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科學界最具挑戰性的問題之一是一個可以很容易地提出的問題:意識從何而來? 在他的最新著作《伽利略的錯誤:意識新科學的基礎》中,哲學家菲利普·戈夫考慮了一個激進的觀點:如果意識並非大腦所做的特殊之事,而是一種所有物質固有的屬性呢? 這是一種被稱為泛心論的理論。 他回答了前長期《心靈 Matters》編輯加雷思·庫克的問題。

你能用簡單的術語解釋一下你所說的泛心論是什麼意思嗎?

在我們對事物的標準看法中,意識只存在於高度進化的生物的大腦中,因此它只存在於宇宙的一小部分,並且只存在於非常近期的歷史中。 根據泛心論,意識遍佈宇宙,是宇宙的基本特徵。 這並不意味著字面意義上的一切都是有意識的。 基本的承諾是,現實的基本組成部分——也許是電子和夸克——具有極其簡單的體驗形式,而人類或動物大腦的非常複雜的體驗在某種程度上是從大腦最基本部分的體驗中衍生出來的。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我應該澄清一下,我所說的“意識”並非指自我意識或反思自身存在的能力。 我僅僅是指“體驗”:快樂、痛苦、視覺或聽覺體驗。

人類擁有非常豐富和複雜的體驗; 馬的體驗較少,老鼠的體驗又更少。 當我們轉向更簡單的生命形式時,我們發現更簡單的體驗形式。 也許在某個時候,燈熄滅了,意識消失了。 但至少可以連貫地假設,這種意識的連續性延續到無機物中,基本粒子具有難以想象的簡單體驗形式。

泛心論試圖為物理學帶來什麼?

科學哲學家們已經意識到,物理科學,儘管內容豐富,但仍侷限於告訴我們物質的行為,它做什麼。 例如,物理學告訴我們,物質具有質量和電荷。 這些屬性完全根據行為來定義——諸如吸引力、排斥力、對加速的抵抗力之類的事情。 物理學絕對沒有告訴我們哲學家喜歡稱之為物質的內在本質:物質本身是什麼。

對於泛心論者來說,意識是物質的內在本質。 沒有什麼超自然或精神的東西,但可以從兩個角度描述物質。 物理科學從外部根據物質的行為來描述物質。 但是物質從“內部”——即就其內在本質而言——是由意識形式構成的。

您是否預見到泛心論可以被檢驗的情景?

你無法觀察電子內部以檢視它是否具有意識,就像你無法觀察某人的頭部內部並看到他們的感受和體驗一樣。 我們知道意識存在僅僅是因為我們是有意識的。

神經科學家將某些型別的大腦活動與某些型別的體驗聯絡起來。 我們現在知道哪些型別的大腦活動與飢餓感、快樂感、痛苦感等等相關聯。 這是非常重要的資訊,但我們最終希望從意識科學中獲得的是對這些相關性的解釋。 為什麼特定的感覺與特定的大腦活動模式相關聯? 一旦你開始回答這個問題,你就超越了嚴格來說可以被檢驗的範圍,僅僅因為意識是不可觀察的。 我們必須轉向哲學。

科學為我們提供了大腦活動與體驗之間的相關性。 然後我們必須找到最能解釋這些相關性的哲學理論。 在我看來,唯一經得起推敲的理論是泛心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