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可能令人疲憊。多年來的研究一直將城市生活與更高的精神分裂症風險聯絡起來——但研究人員才剛剛開始瞭解這種關聯存在的原因。許多因素,包括社會環境因素(如不平等和孤立)和身體壓力源(如汙染和噪音)都可能解釋城市如何侵蝕幸福感。相反,易患精神疾病的人可能只是更傾向於搬入城市地區。《五月》發表的兩篇論文表明,這兩種情況都可能存在。
儘管大多數調查都集中在成年人身上,但新的證據表明,早期接觸城市環境——出生或在城市中長大——最為重要。為了更仔細地研究人生的這個關鍵階段,由倫敦國王學院精神病學家海倫·費舍爾和杜克大學心理學家坎迪斯·奧傑斯領導的一個小組,對英國2232名雙胞胎兒童進行了縱向研究,這些兒童在五歲和十二歲時。每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一半住在城市裡。研究人員透過在兒童12歲時進行深入訪談來測量精神病症狀,以確定他們是否經歷過幻覺或妄想。
他們的分析顯示,在城市中長大,12歲時出現精神病症狀的可能性幾乎增加了一倍,而接觸犯罪以及低社會凝聚力(即鄰居之間缺乏親密和支援)是最大的風險因素。雖然大多數有精神病症狀的孩子長大後不會發展成精神分裂症,但精神病事件可以預測廣泛的精神健康問題,包括抑鬱症、創傷後應激障礙和藥物濫用。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未來能夠持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使問題複雜化的是,精神分裂症是一種高度遺傳性疾病,這意味著遺傳因素也可能起作用。可能發生的一種過程是社會漂移,即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傾向於搬到醫療保健水平低下的貧困城市社群。在最近一項發表在《轉化精神病學》五月刊上的研究中,由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的團隊評估了瑞典三個不同人群的遺傳和環境影響:超過200萬的兄弟姐妹、1355對雙胞胎,以及從另一組雙胞胎的血液樣本中收集的分子遺傳資料。他們發現,成年後居住在貧困社群的風險是可遺傳的,並且與精神分裂症的遺傳風險增加有關。作者認為,之前的研究未能充分考慮到這種家族混雜因素——儘管其他專家不同意。一個爭議點是,這項新研究著眼於成年人,而許多現有研究表明,城市在早期生活中的影響最大。
科學家可能需要結合遺傳和環境因素來了解城市生活如何真正影響心理健康。“過分強調基因的作用而忽視環境——或反之亦然——是一種過於還原論的科學方法,並且忽略了基因和環境因素都與精神病發病相關的事實,”倫敦大學學院的精神病流行病學家詹姆斯·柯克布賴德說,他沒有參與這項新研究。“沒有人否認總的來說,遺傳因素在更大程度上導致風險,但在兩者中,目前只有環境影響可以改善。”根據柯克布賴德的說法,科學證實,減少城市生活負面影響的努力應側重於弱勢社群,在這些社群中,不良心理健康的迴圈可能會持續數代人。
這個故事最初以“城市生活會危害心理健康嗎?”為標題線上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