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擁有相同的基因和環境,但兄弟姐妹在天性上往往不像人們想象的那麼相似。但所謂的差異從何而來呢?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的奧地利心理治療師、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懷疑,出生順序導致了兄弟姐妹之間的差異。
阿德勒認為,老大是神經質的,因為他們在多年裡不必與父母分享,並且一旦有了弟弟妹妹,基本上就會被剝奪王位。他還認為,最大的孩子盡職盡責,有時也很保守。根據阿德勒的說法,最小的孩子雄心勃勃,而中間的孩子在家庭中處於最佳位置,其特點是情緒穩定。阿德勒本人是七個孩子中的第二個。
美國心理學家弗蘭克·J·蘇洛威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翻閱歷史書籍,尋找身為老大的傑出人物和後來出生的叛逆者,他看到了類似的趨勢。在後來出生的人中,他發現了橫向思維者和革命者,如查爾斯·達爾文、卡爾·馬克思和聖雄甘地。在老大中,他發現了像約瑟夫·斯大林和貝尼託·墨索里尼這樣的領導人。他的解釋是什麼?每個孩子在家庭中都佔據一定的生態位,然後運用自己的策略來掌握生活。老大和獨生子女較少有理由與現狀爭吵,也更認同父母的世界觀。年幼的兄弟姐妹不太確定父母的觀點,因此更經常選擇另類的生活道路。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這樣的分類很受歡迎,因為它們相當直觀,而且人們總能在自己的熟人圈子裡找到懂事的大姐姐或叛逆的小弟弟的例子。因此,阿德勒的話仍然經常出現在教育指南中,並繼續在父母的腦海中迴響。
此外,一些研究證實了兄弟姐妹位置可以塑造性格的觀點。例如,1968年的一項研究表明,與後來出生的人相比,老大不太可能參加危險的運動,因為他們害怕身體受傷。1980年對170名女大學生和142名男大學生的研究表明,根據霍沃思人格問卷的測量,老大的焦慮感較低,自我意識較高。然而,有時,這些調查使用了可疑的方法。例如,經常要求同一家庭的成員在性格外向、對經驗的開放性、盡責性、寬容性和神經質方面對自身進行評估。問題是,這些調查只在某一個時間點進行。因此,年長的兄弟姐妹不僅是先出生的,而且只是年齡更大。長期以來人們都知道,青少年隨著年齡的增長會變得更加盡責。這種趨勢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結果。另一個方法上的缺陷是,只有一個人判斷自己和兄弟姐妹的性格。這個細節很重要,因為自我認知和對他人的認知有時可能大相徑庭。此外,受試者可能已經在潛意識裡將盡職盡責的年長兄弟姐妹和世界主義的後來出生的人的陳詞濫調融入到他們的評價中,並可能因此帶來了預期的結果。
與此同時,分析了大型跨國資料並比較了不同家庭的科學家的研究發現,兄弟姐妹順序對性格的影響幾乎完全消失了。由德國萊比錫大學的心理學家朱莉婭·羅勒領導的研究人員評估了來自德國、英國和美國的超過20,000名受訪者的資料。他們比較了兄弟姐妹和從未見過面的不同出生順序的人的性格特徵。萊比錫的心理學家沒有發現性格方面存在任何系統性差異。
在這些研究中,研究人員必須特別謹慎,因為除了年齡之外,家庭規模是另一個與兄弟姐妹位置交織在一起的因素。一個四口之家的孩子有50%的機率是老大;兄弟姐妹越多,機率越低。例如,許多宇航員是老大這一事實並不一定說明先出生的人具有特殊品質。很可能許多宇航員來自較小的家庭。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些影響,羅勒和她的團隊控制了兄弟姐妹的數量。這是因為兄弟姐妹越多,後來出生的人就越多。因此,研究人員假設,後來出生的人可能更經常出現在社會經濟階層較低的家庭中——這可以解釋不同規模家庭的孩子之間的差異。
樣本越大,就越有可能檢測到非常小的影響。例如,在2015年的一項研究中,包括377,000名高中生,當時在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的心理學家羅迪卡·達米安和她的同事布倫特·W·羅伯茨發現,老大往往更盡責、更外向、更願意領導。與預期相反,他們也比有哥哥姐姐的青少年更寬容、情緒更穩定。然而,這些差異非常小,研究人員得出結論,通常認為兄弟姐妹位置在塑造人的性格方面的重要性被誇大了。
德國薩爾蘭大學的心理學家弗蘭克·斯皮納特說:“兄弟姐妹順序中的位置很可能塑造了性格——但並非在每個家庭都以相同的方式塑造。”“換句話說,可能存在影響,但不是系統性的影響。儘管如此,當涉及到兄弟姐妹性格的差異時,其他影響更為重要。除了基因之外,所謂的非共同環境也起著作用。對於在同一家庭中長大的兄弟姐妹來說,這包括各自的朋友圈,例如。”此外,父母不會不考慮出生順序而同等對待他們的孩子。研究表明,父母對子女天生的氣質反應敏感,並相應地調整他們的教養方式。
達米安的研究還發現,平均而言,老大比年幼的兄弟姐妹享有較小的智商優勢。先出生的人也傾向於以更高的學位完成學業,並選擇傳統的聲望高的職業,如醫學或工程學。
這種智力優勢是如何產生的呢?阿德勒可能是對的,在早期生活中給予第一個孩子的全部注意力可以促進認知能力。這種優勢在兩歲時就已經很明顯了。挪威研究人員佩特·克里斯滕森和托爾·比耶克達爾巧妙地表明,智力上的差異與生物因素無關(有些人懷疑這可能與懷孕期間的身體狀況有關)。他們測試了哥哥姐姐早逝的孩子。研究人員的假設是,儘管這些孩子在生物學上是年幼的兄弟姐妹,但他們在家庭中承擔了老大的角色。與其他年幼的兄弟姐妹相比,他們在智力測試中取得了更好的成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