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醫生應該更有同情心——但不要過度

研究揭示了醫護人員將患者視為物件時大腦中發生的事情

如果可以,請回想一下你或你的親人需要在醫院度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經歷。你還記得那次經歷中的什麼?

許多人報告說他們在醫院的經歷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即使每個照顧你的人都很友善、細心、努力、高效和稱職,你可能仍然會感覺到,與其他人們密切照顧你的情況相比,在醫院裡的感受有所不同。當你被測量、觸控、傾聽異常的身體聲音、注射和進行內臟成像時,你可能會感到自己被當作一種物體對待,而不是一個完整的人。簡而言之,你可能會感到自己被非人化了。

非人化通常是一種消極的狀態。很少有患者喜歡被物化,在醫院時,大多數人都渴望得到護理人員的同情。正是由於這些原因,醫學界對非人化的普遍反應是徹底譴責它。醫療機構經常制定各種形式的同理心意識計劃。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一個好奇的觀察者可能會問一個更基本的問題:為什麼缺乏同理心首先會成為臨床環境中長期存在的問題?為什麼需要不斷地進行同理心教育?當然,並非每個行業都有這些障礙,也不需要採取這樣的措施。

最近關於醫療專業人員大腦如何運作的研究揭示了這些問題。具體來說,芝加哥大學的讓·德塞蒂及其同事進行的兩個實驗檢驗了醫生痛苦同理心的神經科學基礎。

一項實驗中,進行針灸的醫生(以及匹配的非醫生對照組)在觀看針頭插入他人手、腳和嘴周圍區域的影片,以及棉籤觸控相同區域的影片時,接受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掃描。與對照組相比,醫生在涉及痛苦同理心的腦區域的反應明顯減少。此外,醫生在涉及執行控制、自我調節和思考他人心理狀態的區域顯示出明顯更大的啟用。醫生似乎表現出較少的同理心和更多的高層次認知反應。

這一發現提出了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感知他人的痛苦通常涉及兩個步驟。首先,人們與另一個人進行情感上的痛苦分享,然後他們對這種情感進行認知評估。醫生是否會自動感受到他人痛苦的同理心,然後迅速抑制它?或者,對同理心的認知抑制是否更加深入;它是否變得更加自動化?醫生是否可能不再體驗普通人在大腦掃描中顯示的痛苦同理心的第一步?

研究人員重複了相同的實驗,但沒有使用fMRI來尋找大腦血流的變化,而是評估了大腦的事件相關電位(ERP)。結果表明,在觀看痛苦的針扎時,醫生甚至沒有表現出早期的同理心反應。醫生顯然已經非常擅長抑制同理心,以至於沒有早期反應需要擔心。

為什麼會存在這些影響?可能是與其他職業相比,從事醫療保健的人往往不太有同理心。這似乎不太可能。此外,對醫生的研究表明,他們通常在醫學院開始時最具同理心和關愛,並且隨著臨床培訓的增加,他們的同理心逐漸減弱。因此,更可能的原因是醫學培訓的性質和該職業的內在要求。

無論是手術、活檢、體檢,甚至簡單的抽血,醫療專業人員通常必須對他人造成痛苦,才能使其從長遠來看變得更好。醫生還需要每天與身體受傷、流血或其他遭受痛苦的患者進行溝通。過分關注患者的痛苦會降低醫生的效率。抑制對他人痛苦的反應實際上可以釋放資訊處理資源,從而更有效地解決臨床問題。這一論點解釋了為什麼醫生在接診更多患者和透過培訓進步時同理心會下降。此外,最近一項對醫院護士的研究發現,她們透過非人化患者來應對工作中的壓力,這可能使她們在工作中更加有效。

儘管有這些發現,但毫無疑問,同理心對於一個成功的醫療保健系統至關重要。同理心對於激勵整個護理過程、確保有效的溝通(誰願意與一個冷冰冰的醫生談論令人尷尬的症狀?),以及在醫生和患者之間建立長期的信任關係都是非常寶貴的。

因此,任何醫生的工作都是一部分同理心,一部分解決問題。這構成了醫學中固有的權衡,因為人腦沒有無限的計算資源或時間來同樣出色地執行這兩項任務。人們必須在關愛的同時,還要在不確定的情況下找出正確的診斷、預後和治療方法。

正如僅僅使用一個人的認知問題解決技能不一定會為患者帶來最佳結果一樣,僅僅使用一個人的同理心和情感技能也不會帶來最佳結果。同理心並非醫療保健中固有的優點,而是一種相對的優點。與審慎的反思和抽象一樣,同理心也只在某些程度和某些情況下才有用,但在其他情況下可能會適得其反或具有破壞性。例如,外科醫生在與心情不好的患者討論手術方案時應該具有高度的同理心,但在手術過程中則需要調節同理心。

關鍵在於知道何時需要同理心,何時同理心有害。因此,醫生的目標不應該是更有同理心。相反,他們應該努力找到正確的平衡,即最佳化護理的黃金法則。

您是科學家嗎?您最近是否讀過一篇您想撰寫的同行評審論文?請將建議傳送給《心智問題》編輯加雷思·庫克,他是《波士頓環球報》的一位普利策獎獲獎記者。可以透過 garethideas AT gmail.com 或 Twitter @garethideas 聯絡他。

請花一點時間投票支援《大眾科學》參加威比獎:http://bit.ly/h8LsQk。我們是科學卓越獎的提名者。

Adam Waytz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s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s 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 His research uses methods from social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neuroscience to study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perceiving mental states in other agents and to investigate processes related to social connection, meaning-making, morality and ethics. Professor Waytz's research has been published in leading journals such as Psychological Scie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and Psychological Review. In recognition of his work, Professor Waytz received the 2008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ward from the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Professor Waytz received his BA in Psychology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his PhD in social psycholog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and received a National Service Research Award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to complete a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at Harvard University.

More by Adam Wayt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