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您正遭受重度抑鬱症的重壓,最終確診並開始藥物治療——卻在兩個月後意識到,這種藥物儘管副作用令人不適,但並沒有緩解您的抑鬱症。不幸的是,這種經歷絕非罕見:超過三分之二的抑鬱症患者首次服用的藥物無效,並且還必須忍受停藥帶來的戒斷反應,然後才能嘗試新藥。找到合適的治療方法可能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試錯過程。然而,一項新技術可能會繞過這種折磨,透過評估患者的腦電波,在治療方案的早期階段就能衡量藥物的效果。
這項名為定量腦電圖 (QEEG) 的技術,透過腦電圖測量一個人的腦電波模式,然後將其與正常樣本資料庫進行比較,以檢測異常功能。在 2009 年 9 月號的《精神病學研究》雜誌上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們使用 QEEG 記錄了患有重度抑鬱症的受試者在開始治療前、服用抗抑鬱藥一週後以及服用該藥物八週後(藥物達到完全療效所需的時間)的腦部活動。僅僅用藥一週後,QEEG 讀數的變化就能預測 74% 的患者在八週結束時是否會經歷康復或症狀緩解。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精神病學家、該研究的主要作者安德魯·萊希特說:“早在用藥一週時,大腦電活動似乎就發生了變化,而此時患者並沒有感覺到任何不同。”他指出,結果“證明了[這種基於 QEEG 的技術] 已經達到可以為患者提供幫助的程度”。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擁有未來。
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驗證這項技術的前景,因此萊希特估計,QEEG 可能還需要幾年時間才能在臨床上使用。猶他大學醫學院的心理學家、教授 D. 科裡頓·哈蒙德(未參與這項研究)表示,儘管如此,這項技術仍然提供了一種急需的方式來判斷藥物的療效。“多年來,精神病學一直迫切需要更科學、更客觀的藥物選擇方法,”哈蒙德說。他稱讚這項研究“非常重要”,並補充說,“還需要更多類似的研究,並且要針對抑鬱症以外的其他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