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油事件會在短時間內殺死大量野生動物,但其長期影響難以確定,因為要比較災難發生前後的情況,研究需要在災難發生前就開始進行。幸運的是,西班牙研究團隊的情況正是如此。
早在 1994 年,海洋生物學家阿爾瓦羅·巴羅斯和他在西班牙維戈大學的同事就開始研究 18 個被稱為歐洲鸕鷀(Phalacrocorax aristotelis)的潛水鳥群的繁殖活動。然後,在 2002 年 11 月 13 日,“威望號”油輪的船體在西班牙西北海岸斷成兩半,洩漏了 63,000 噸石油。石油嚴重覆蓋了七個鳥群附近的區域,並且基本沒有影響其他 11 個鳥群,這為研究人員創造了可以比較的“受汙染”和“未受汙染”的種群。
該團隊現在在《生物學快報》上報告稱,與未受汙染的鳥群相比,受汙染的鳥群的繁殖成功率降低了 45%,而在洩漏發生前,兩者的繁殖成功率大致相同。研究人員透過計算每個巢中成功長大的幼崽數量來衡量繁殖成功率。在洩漏發生前,受汙染和對照鳥群的平均數量均為 1.6。之後,對照鳥群保持了 1.6 的數值,而受汙染鳥群的數量則下降至 1.0。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工作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會有關於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我們對長期漏油事件的影響了解不多。該團隊能夠在這麼多年裡比較像這樣的鳥群,使得這些發現非常有價值,”法國蒙彼利埃 CNRS 功能和進化生態學中心的生態學家大衛·格雷米萊解釋道。
巴羅斯及其團隊並未調查為什麼受汙染鳥群的繁殖成功率會如此之低,但根據他們對其他研究的瞭解推測,這源於更廣泛的生態破壞。“看起來許多鸕鷀偏愛的獵物被消滅了,並且許多石油汙染物被納入了生態系統。這肯定會損害它們的繁殖能力,”巴羅斯解釋道。
本文經《自然》雜誌許可轉載。這篇文章於 2014 年 4 月 30 日首次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