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僅在美國就有超過 3,500 名駕駛員在與分心駕駛相關的交通事故中喪生。使用手機是主要的分心來源,但輸入導航資訊、試圖進食和進行其他此類活動可能同樣危險。《實驗心理學雜誌:應用》上的一項新研究表明,分心駕駛甚至比之前認為的更不安全。
多工處理對駕駛員有隱性成本,過去的分析並未考慮到這一點。在兩個實驗中,年齡在 18 歲至 58 歲之間的參與者在完成與駕駛相關的活動的同時,還執行了一項分散注意力的任務。由猶他大學的大衛·斯特雷耶領導的認知心理學家發現,分心會使參與者在分心結束後至少半分鐘的時間內,仍然難以集中注意力進行駕駛。這種延長的影響意味著,由分心駕駛引起的交通事故數量可能大大高於目前的估計。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觀點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在第一個實驗中,32 名參與者首先進入“基線”階段,研究人員要求他們使用方向盤將三角形定位在計算機螢幕上水平移動的點上方。這項簡單的活動捕捉了駕駛的一個關鍵方面——轉向,同時將參與者置於安全的實驗室環境中。與此同時,人們必須在每次連線到左鎖骨的小型裝置振動時,用左手食指按下方向盤上的按鈕。這個額外的步驟衡量了參與者在主要活動(駕駛)和次要活動上投入了多少注意力。對振動反應相對較慢的人被認為更專注於跟蹤螢幕上的點。
在基線條件下進行三分鐘後,參與者過渡到“任務中”階段。在此期間,他們經歷了旨在模擬人們在保持手機對話或在駕駛時傳送簡訊時發生的需要高度注意力的任務的分心。 “駕駛員”被呈現一個隨機數,並且必須以每次減一或減三的方式大聲倒數。在這個具有挑戰性的階段持續 20 秒後,有一個 30 秒的恢復期,在此期間,倒數任務停止,參與者僅執行駕駛和振動響應活動。
與基線相比,分散注意力的“任務中”階段似乎並未影響參與者在跟蹤移動點方面的表現,但他們對振動的反應更慢且準確性更低。這一發現表明,當參與者試圖同時駕駛和計數時,他們投入了更多的注意力。更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在恢復期內的表現仍然受損。換句話說,即使他們不再進行多工處理,人們在響應振動時仍然比在基線階段更慢且準確性更低。多工處理的這種殘留效應在恢復階段的開始時最大,但在 30 秒結束時仍然明顯。
第二個實驗涉及 47 名參與者,其設計與第一個實驗基本相同,不同之處在於主要任務涉及逼真的駕駛模擬器。這種方法使研究人員有機會觀察更真實的場景中的反應,包括在輕微和繁忙的交通中駕駛。此外,研究人員使用專用裝置來觀察參與者的眼睛。當人們在認知上很忙時,他們的瞳孔會放大,這為研究人員提供了注意力投入的指標。
與之前一樣,分心包括倒數任務,然後是恢復期,現在延長至 45 秒。正如在第一個實驗中一樣,研究人員發現,在整個恢復期內,人們的表現都比基線階段差。當模擬器將駕駛員置於繁忙的交通中時,駕駛任務尤其困難。例如,參與者在具有挑戰性的駕駛模擬器中更難保持在車道中心。在分散注意力的計數任務期間,他們的瞳孔也顯著放大,並在整個恢復期的大部分時間裡保持放大狀態。事實上,在最具挑戰性的模擬中,參與者的瞳孔在整個 45 秒的時間內都保持放大狀態。這些發現為多工處理的殘留效應提供了更多證據。
什麼可以解釋這些發現?當一個人執行認知任務時,他們會將該任務的資訊保留在工作記憶中:這是一個“心理工作空間”,可以在其中儲存和處理細節。您的工作記憶可以幫助您完成諸如在腦海中進行算術和記住您剛認識的人的名字之類的任務。斯特雷耶和他的同事提出,當任務完成時,這些資訊不會立即從您的工作記憶中清除。相反,它會持續一段時間,產生心理混亂,可能會將注意力從後續任務上轉移開。
這項工作補充了大量證據,這些證據表明人們往往不擅長多工處理。(事實上,人們通常比自己認為的更不擅長同時處理多個任務。)如果您曾經在工作時因收到的電子郵件而分心,那麼當您切換回之前的任務時,您可能會感到“精神恍惚”。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因為即使您回到工作崗位,您的大腦仍然保留著閱讀收件箱中的詳細資訊。
這些發現也意味著駕駛員可能低估了分心的真正危險。如果您在駕駛時傳送簡訊,即使您可能沒有錯過出口(或更糟),您也會在未來面臨更高的風險。同樣,在紅綠燈處傳送電子郵件意味著一旦綠燈亮起,您的大腦仍會被該訊息佔據。
這項新研究強調需要加強法律,以遏制分心駕駛。立法應足夠廣泛地定義這一概念,不僅包括使用手機,還包括其他可能分散駕駛員對道路注意力的活動。當然,並非所有分心都來自技術,這就是為什麼所有乘客都應該意識到分散駕駛員注意力有多麼危險。例如,父母可以為車裡的孩子制定基本規則。
最後,這些發現指出了所有駕駛員都可以採取的簡單步驟,以使道路更安全。下次您坐到駕駛座上時,請透過將手機置於飛航模式、輸入導航資訊並在啟動發動機之前完成午餐來最大程度地減少您將經歷的分心。
您是專門研究神經科學、認知科學或心理學的科學家嗎?您是否閱讀過最近發表的同行評審論文,並希望為“心靈 Matters”撰寫文章?請將建議傳送給《大眾科學》“心靈 Matters”編輯黛西·尤哈斯,郵箱為pitchmindmatters@gmail.com。
這是一篇觀點和分析文章,作者或作者表達的觀點不一定代表《大眾科學》的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