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性相吸”的觀點似乎經常成立,但這肯定不是全部真相:在選擇伴侶時,人們實際上傾向於與和自己相似的人配對——在從身高和體重到教育、收入和性格等各個方面都是如此。在本週發表在《JAMA Psychiatry》雜誌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瑞典的一個研究團隊報告稱,伴侶在精神狀況方面也往往更加相似。
研究人員使用包含所有瑞典居民醫療和社會資訊的國家匿名資料庫,識別出1973年至2009年期間所有被診斷為住院或門診的患者,這些診斷包括11種不同的精神疾病之一: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自閉症譜系障礙、神經性厭食症、藥物濫用、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強迫症、重度抑鬱症、社交恐懼症、廣場恐懼症和廣泛性焦慮症。然後,研究人員搜尋了婚姻和生育記錄,以確定這些人的伴侶,並確定他們是否也被診斷出患有這些疾病中的任何一種。僅考慮了異性戀夫婦。為了進行基線比較,該團隊還對未被診斷出患有任何11種疾病的人進行了這些步驟。
他們發現伴侶的精神疾病診斷狀況之間存在相關性——同種疾病內的相關性高於跨疾病的相關性。例如,被診斷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人更可能選擇患有精神分裂症的伴侶,而不是選擇被診斷患有抑鬱症的伴侶。事實上,進一步的分析表明,平均而言,被診斷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的伴侶,比未被診斷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的伴侶,被診斷出患有精神疾病的可能性高出兩到三倍。“總而言之,這些結果表明,被診斷患有精神疾病的個體,與被診斷出患有其他疾病的個體進行交配的程度,比偶然預期的情況要高,”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學院的心理學家、主要研究作者阿什利·諾茲萊滕說。這一發現不適用於或在非精神疾病(如克羅恩病、1型和2型糖尿病、多發性硬化症和類風溼性關節炎)中遠不顯著。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諾茲萊滕的研究結果證實了先前研究中發現的證據,這些研究的規模和範圍都較為有限。“瑞典登記處提供的獨特質量和數量的資料為解決這些侷限性提供了一種手段,”諾茲萊滕說,並補充說,這項新研究不僅大大擴充套件了受試者的總數,而且首次允許在整個疾病範圍內檢查非隨機交配模式。
這些模式的根本原因很複雜,而且並不完全清楚。諾茲萊滕認為,最可能的解釋是選擇性交配——基於共同的特徵或行為選擇伴侶。“在一定程度上,感覺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是相同的個體會被吸引到一起,”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精神病學家維克多·魯斯補充道,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然而,另一種可能性是,這種相關性是由於婚姻互動造成的——伴侶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更加相似的過程。“發現的某些關聯也可能是由配偶對伴侶狀況的反應以及與之相關的壓力造成的,”魯斯建議。“可能是患有慢性雙相情感障礙或精神分裂症的伴侶,這在婚姻開始時可能並不明顯,可能會在配偶中引發重度抑鬱症——這會讓它看起來像事後關聯,但並不能說明這些疾病在個體中發生的時間順序。”
“我們關於神經發育障礙的相似性的發現表明,這些障礙貫穿整個生命週期,這似乎表明選擇性交配優於互動,至少在這些人群中是這樣,”諾茲萊滕說。“最終,確實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深入瞭解此處起作用的機制。”她還希望一旦更多的登記資料可用,就擴大這項研究,以包括同性伴侶關係,並更好地分析人群——特別是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個體,由於他們的病情性質,他們往往交配率較低。
即便如此,她的團隊的研究結果的意義是廣泛的,特別是對於精神病遺傳學研究而言。由於大量的遺傳分析都基於隨機交配的假設,因此非隨機交配模式的存在會影響某些統計模型和檢驗的使用和意義。諾茲萊滕以雙胞胎研究為例,指出忽略配偶之間的相關性可能導致低估疾病的遺傳性。“有趣的是,自閉症譜系障礙在這裡似乎具有較高的相對風險,”魯斯說。“我不知道大多數自閉症研究是否在其遺傳分析中考慮了選擇性交配。”換句話說,廣為宣傳的自閉症大約50%是遺傳性的發現可能低估了遺傳學的作用。
魯斯還指出,這項研究可能從進化論的角度提供更深入的理解。“人們一直在努力理解為什麼精神分裂症這種與早期死亡和交配成功率降低密切相關的疾病沒有消失,”他說。雖然一些科學家推測,基因突變的發生可能在維持該綜合徵的存活方面發揮作用,“但在這種情況下,交配似乎是另一個促成因素。”
諾茲萊滕希望最終確定她的研究中發現的相關性是否反映了伴侶之間顯著的遺傳相關性。至於這是否有一天可能意味著能夠識別出有風險的個人或群體——“這當然是希望,”她說。“我們的結果只是提出了需要回答的問題,而回答這些問題將代表朝著識別和鎖定任何風險邁出的真正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