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所有貨幣都應該被“洗一洗”。
近年來,研究不斷湧現,確切地描述了我們的美元和美分有多麼骯髒——具體來說,是附著了多少細菌。糞便細菌和其他病原體可能從某人的手、鼻子或圍裙上搭便車到了我們的現金上。酵母或黴菌也可能紮根。結果可能是,每當我們的錢易手時,都可能對我們的健康構成持久的風險。
美國貨幣的纖維表面為細菌提供了充足的縫隙,讓它們安家落戶。而且,任何這些貨幣在流通中停留的時間越長,它被汙染的機會就越多。小面額的鈔票使用頻率更高,因此研究表明,我們的一美元、五美元和十美元的鈔票更有可能滋生致病細菌。根據最近對“骯髒的錢”研究的回顧,其中一些病原體已知可以存活數月。不幸的是,骯髒的美元——無論是1美元還是100美元的面額——都不會在需要時被送到清潔工那裡。根據美聯儲的資料,它們往往會流通約四到十五年。美聯儲表示,美國硬幣的壽命甚至更長:約25年。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重大故事的未來。
當現金在這段時間裡,從比如可卡因吸食者的鼻子到服務員的手,再到某人的後口袋裡來回流轉時,它會遇到微生物。許多可能是無害的,但其他可能會讓我們生病,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積累的資料突顯了我們現金上可能隱藏的微生物環境。耐抗生素的細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 (MRSA),可能導致危及生命的血液感染,可以在我們的貨幣上存活。從紙幣或硬幣中分離出的病原體“不法分子”名單還包括:大腸桿菌(可能導致血性腹瀉,有時甚至導致腎衰竭或死亡)和銅綠假單胞菌(引起尿路和呼吸系統感染)。另外,在現金上也發現了少量的可卡因、海洛因、酵母和真菌。澳大利亞研究人員在2010年的一項分析中,查看了各種紙幣上每平方釐米的實際細菌數量,發現一張美元鈔票每平方釐米含有10個這樣的微生物(高於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貨幣上的數量)。
這種病原體群很可能不僅僅侷限於少數幾張進入科學實驗室的流浪美元。美國空軍研究人員早在2002年就發表研究結果得出結論,大多數1美元的鈔票(測試的68張美元鈔票中的94%)都帶有細菌,包括一些可能導致肺炎或其他嚴重感染的細菌。
這種公共衛生風險可能會加強對考慮無現金社會的論點的支援,這是一個長期存在且有爭議的提議,最近經濟學家肯尼斯·羅格夫在他的新書《現金的詛咒》中對此提出了支援。出於更多與控制犯罪和促進經濟政策有關的原因,而不是公共衛生,他建議效仿瑞典等國家的做法,這些國家已經在許多地方停止允許使用現金,而是要求使用銀行卡支付。
這些提議顯然會引起人們的嚴重考慮,包括許多人不願記錄每筆金融交易。此外,逐步淘汰現金也存在後勤方面的挑戰——考慮到美國人還沒有放棄一分錢,這可能是一項艱鉅的任務,儘管多年的資料表明,從經濟角度來看,我們應該這樣做。但是,如果僅僅從公共衛生的角度來看待無現金社會的問題,答案似乎很明確。
金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獨特的普遍作用。儘管我們經常接觸各種可能能夠吸收、窩藏和傳播傳染性生物的物體,但金錢無處不在——而且它通常靠近食物。“與觸控地鐵桿或常用的門把手然後再觸控食物相比,處理金錢然後再觸控食物的可能性更大,”艾克斯-馬賽大學的傳染病研究員馬諾利斯·安傑拉基斯指出,他研究過髒錢。沒有確鑿的研究可以將足夠的點聯絡起來,以證明髒錢實際上會讓人患病,但我們確實有強有力的間接證據:在研究中,流感、諾如病毒、鼻病毒和其他病毒都透過手對手或表面對手的接觸傳播,這表明病原體很容易透過手-錢-手的途徑傳播。在一項研究中,10名受試者接觸了一個被鼻病毒汙染的咖啡杯,其中一半人隨後發生了感染。
我們的紙幣的成分尤其令人擔憂——比我們富含銅的硬幣更令人擔憂,後者似乎對細菌的容納性較差。美國鈔票由75%的棉和25%的亞麻混合製成,可能比其他國家的貨幣更吸引細菌。在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使用的基於聚合物的紙幣被發現比棉質紙幣“更乾淨”,這意味著更耐汙垢和細菌。然而,美聯儲在一封回覆詢問的電子郵件中寫道,沒有計劃改變美國貨幣的成分。美聯儲負責監督國家貨幣政策並設定利率,它表示美國貨幣並不是細菌非常有效的傳播媒介。它引用了1982年的一項研究,該研究表明流感病毒在環境表面上的存活率不佳。
然而,隨後的工作發現,包括流感病毒在內的無數微生物可以在紙幣上存活(取決於溼度和水分等因素)。瑞士研究人員在2008年的一項研究中發現,流感病毒通常在瑞士法郎上存活幾天,如果與粘液一起存在,則可以存活長達17天,這對在感冒患者處理過現金後處理現金的人來說是個麻煩。此外,其他針對世界各地現金的研究特別指出了食品工人或醫院地面上處理的貨幣上的高細菌計數。
最近對美國貨幣的一項快照也令人不安。在過去的幾年裡,紐約大學的研究生朱莉婭·馬裡茨和她在紐約大學基因組學和系統生物學中心的同事分析了80張1美元鈔票上的遺傳物質,發現了大約3000種生物,包括與肺炎、食物中毒和葡萄球菌感染相關的細菌。這項正在進行的研究,雖然尚未發表,但已被《華爾街日報》報道,也突顯了我們的錢與生物和地理的各種接觸:它發現鈔票上有來自各種動物(包括白犀牛)的DNA痕跡。儘管如此,“我們的研究側重於這些[微觀]生物的存在,”馬裡茨說。“我們不研究傳播性方面。我們不知道這些生物是否會使人生病——這並不是你可以從我們生成的資料型別中看出來的,”她補充道。
在這種充斥著生物的現金背景下,醫生和研究人員已經建議在吃飯前洗手。但是還能做些什麼呢?也許羅格夫的無現金社會提議並不像看起來那麼遙不可及。我們仍然會接觸其他細菌滋生的表面——包括許多無現金交易中使用的鍵盤——但每一點都有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