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自然》雜誌
從博物館到好萊塢電影,恐龍都被描繪成非常活躍的動物,但它們如何維持這種生活方式尚不清楚。幾十年來,古生物學家一直在爭論非鳥類恐龍的生理機能是否類似於今天的冷血爬行動物或溫血哺乳動物。現在,一個重要的線索被發現了——不是在三角龍及其親屬身上,而是在草食性哺乳動物身上。
古生物學家經常在研究恐龍的生長和生理機能時檢查骨骼微觀結構。關於這個主題爭論的關鍵是生長停滯線 (LAGs),它代表每年的生長減緩——通常與資源稀缺的寒冷或乾燥季節有關。這些環在恐龍以及蜥蜴和鱷魚等生物中都能看到,它們的體溫受外部環境調節,但在溫血動物(如維持高而恆定體溫的哺乳動物)的骨骼中並不常見。但在今天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西班牙貝拉特拉自治大學的古生物學家梅克·科勒和她的同事報告說,從熱帶到極地的反芻動物都存在 LAGs,這極大地改變了恐龍生理學辯論的背景。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今天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季節性停滯
儘管之前在哺乳動物骨骼中也發現過 LAGs,但 Köhler 指出,這是對現代哺乳動物在不同緯度結構中進行的最全面的研究。草食性有蹄哺乳動物在面臨惡劣條件時都會減緩生長。Köhler 說,這是應對寒冷或乾燥季節的最佳方式——“降低身體的能量需求”。 即使在溫血生物中,減速也會產生 LAGs,這是一種應對困難時期的古老機制。
這意味著“LAGs 不能用作恐龍不可能是溫血動物的論據”,Köhler 說。 事實上,在恐龍 LAGs 之間看到的骨組織型別表明這些動物生長迅速並保持著高代謝率。 Köhler 說,恐龍骨組織與今天的溫血反芻動物的骨組織沒有區別,這意味著恐龍也是溫血動物。
倫敦皇家獸醫學院的解剖學家約翰·哈欽森表示,這項研究“為哺乳動物不會將 LAGs 作為其生長的自然組成部分常規表現出來的觀點敲響了喪鐘”。 哈欽森也同意這項研究可能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恐龍的生理機能。
儘管他指出,關於恐龍生理機能的爭論涉及許多因素——包括組織學和快速運動的適應性——但哈欽森表示,科勒的研究為恐龍的溫血性提供了額外的證據。 “越來越多的證據已經說服了科學家,包括我自己,相信溫血性在恐龍中進化得非常早,並被鳥類繼承下來,”他說。
本文經《自然》雜誌許可轉載。 該文章於 2012 年 6 月 27 日首次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