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足跡透過舊照片進行3D重建

最初的足跡群已被分割,並且部分丟失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大約1.12億年前,一隻長頸蜥腳類恐龍穿過現今德克薩斯州格倫羅斯附近的潮間帶灘塗。緊隨其後——也許是幾個小時或幾天之後,或者可能是在恐龍追逐場景中緊追其後——一隻食肉獸腳類恐龍也跟了上來,用自己的腳印覆蓋了部分蜥腳類恐龍的腳印。

白堊紀的這一片段最終凝固在岩石中,古生物學家早在1917年就發現了這些足跡。但1940年的一次挖掘導致三分之一的足跡消失。現在,研究人員利用舊照片和新技術重建了整個足跡,總長148英尺(45米)。

倫敦皇家獸醫學院的研究員彼得·法爾金漢姆說:“能夠獲得如此多的步幅長度、深度和印痕,真是太好了。”“你可以從動物在相當長距離移動的過程中獲得所有這些資料。” [影片:《飛越白堊紀恐龍追逐》]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講述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丟失的足跡

恐龍足跡來自一個更大的、佈滿足跡的遺址,名為帕拉克西河足跡遺址。蜥腳類恐龍和獸腳類恐龍的足跡構成了該遺址最著名的序列之一。1940年,化石收藏家羅蘭·T·伯德挖掘了這些足跡。序列的三分之一送往紐約的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另三分之一送往德克薩斯州紀念博物館,最後三分之一丟失了。

法爾金漢姆告訴Live Science:“完全有可能其中一部分在某個地方的車庫裡。”他說,化石的一部分可能被送到其他機構並丟失,或者可能留在現場並被河流侵蝕掉。

然而,伯德確實仔細記錄了該遺址。法爾金漢姆和他的同事使用一種名為攝影測量的技術分析了伯德70年前的照片,該技術使研究人員能夠確定拍攝照片時相機的位置。透過融合來自不同相機角度的檢視,該團隊建立了足跡的數字模型,具有三維深度,就像兩隻不同眼睛的視點賦予人們深度感知一樣。

足跡重建

生成的影像在北部末端有些模糊,那裡的照片不太全面,但足夠詳細,以至於可以在足跡的南部末端看到恐龍的腳趾印

3D重建已經解開了一個長期存在的謎團。當伯德挖掘足跡時,他繪製了兩張足跡地圖,一張顯示的是相當直的路,另一張則略微向左彎曲。透過將重建圖與地圖疊加,法爾金漢姆和他的同事表明,向左彎曲的地圖更準確。

法爾金漢姆說:“我們將把這個納入對該地區足跡的更廣泛研究中。” 3D模型使研究人員能夠研究每隻恐龍的深度和重量分佈,這有助於確定動物的行走方式和速度。

研究人員今天(4月2日)在期刊《PLOS ONE》上報告了他們的發現。

TwitterGoogle+上關注Stephanie Pappas。在@livescienceFacebook & Google+上關注我們。原文發表在Live Science上。

版權所有 2014 LiveScience,TechMediaNetwork 公司。保留所有權利。未經許可,不得出版、廣播、改寫或再分發此材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