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認為,長期以來將恐龍分為“鳥臀目”物種(包括劍龍)和“蜥臀目”物種(如腕龍和霸王龍)的劃分可能不再有效。對恐龍家譜提出的其他修改中,長頸草食性通常體型龐大的蜥腳類恐龍(如腕龍)與之前的分類方案相比,與雙足食肉的獸腳類恐龍(如霸王龍)的親緣關係不再那麼密切。
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托馬斯·霍爾茨說:“如果這項研究繼續發展下去,這將是一個教科書式的改變。這只是一個分析,但它是一個徹底的分析。”
該研究的負責人、英國劍橋大學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馬修·巴倫說,這項新研究根據74種恐龍物種的450多個解剖特徵的相似或差異,評估了它們在進化樹中的親緣關係。
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重大故事的未來。
恐龍重新分組
分析中考慮的大多數物種都生活在恐龍統治的前1億年。已知最古老的恐龍化石可以追溯到大約2.43億年前,而最後一隻恐龍以及無數其他生物,在大約6600萬年前大規模滅絕,僅留下鳥類作為它們的後裔,此前一顆小行星撞擊了現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以北的海域。
巴倫及其同事最值得注意的修改是將獸腳類蜥臀目譜系嫁接到包含所有鳥臀目恐龍(如劍龍和三角龍)的分支上。該團隊的分析表明,兩個主要群體中的成員共有21個解剖特徵,從上顎上的獨特脊到腳中特定骨骼的融合。對於這個新合併的家族樹分支,該團隊復活了一個在19世紀70年代首次提出但後來不受歡迎的群體名稱——Ornithoscelida,它從希臘語中大致翻譯為“鳥腿”。
除了顛覆數十年來關於各種恐龍譜系之間關係的既定觀念外,這項新研究還暗示第一批恐龍可能出現在大約2.47億年前,略早於之前推測的時間。它們也可能起源於現在的北美,而不是岡瓦納——盤古大陸的南部,此前人們認為那裡是恐龍的搖籃。
引人深思的重新評估
在隨附的《新聞與觀點》文章中,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凱文·帕迪安稱該團隊的發現是對恐龍起源和關係“原創且引人深思的重新評估”。他指出,由於巴倫及其同事使用了公認的方法,因此不能簡單地將結果視為不同的觀點或僅僅是猜測。“這將使人們回到繪圖板,”他在一次採訪中補充道。
史密森尼學會華盛頓特區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家漢斯-迪特·蘇斯說,這項研究應該會引發討論。“但我警告說,不要急於完全重組恐龍家族樹,”他說。一方面,古生物學家對物種之間關係的分析對所考慮的物種以及所包含的解剖特徵和數量非常敏感,他說。
蘇斯說,新恐龍物種的發現或已知物種的更完整的標本也可能推動未來的分析重新回到目前更受認可的恐龍譜系排列方式。近年來,南美洲湧現出大量新的恐龍發現。他說,北美洲在恐龍早期形成的岩石尚未像南美洲同期的岩石那樣被徹底探索。
他指出:“對於世界上許多地區來說,我們對化石記錄知之甚少。”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2017年3月22日首次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