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MICK ELLISON,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 |
一具儲存完好、帶有羽毛的恐龍化石在中國東北遼寧省著名的化石床中出土。這項新發現於今日在《自然》雜誌上宣佈,進一步證實了鳥類起源於恐龍的論點,併為羽毛早於飛行起源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強有力的證據。
早些時候在遼寧的發現已暗示一些恐龍標本上存在類似羽毛的結構,但批評者認為這些結構實際上是蛋白質膠原纖維,或者這些化石代表的不是恐龍而是不會飛的鳥類。鳥類與恐龍聯絡的反對者還指出,馳龍科恐龍(一群中小型獸腳亞目恐龍,它們表現出許多與鳥類共同的特徵,因此被廣泛認為是鳥類最親近的親戚)身上沒有發現羽毛。
支援科學新聞事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事業: 訂閱。 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產出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報道。
然而,新的化石似乎回答了上述兩種論點。紐約市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馬克·諾瑞爾和他的同事報告說,這具擁有1.3億年曆史的標本代表了一種馳龍科恐龍,其身上覆蓋著絲狀結構,這些結構呈現出羽毛特有的分支模式。
在這種生物身上存在類似羽毛的結構表明,羽毛的進化一定是為了飛行以外的其他目的——也許是為了幫助動物保暖。事實上,對於現代鳥類(溫血動物)來說,羽毛提供了至關重要的隔熱作用。因此,諾瑞爾說,非鳥類恐龍可能在進化出溫血性的同時進化出了原始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