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穿越大約7500萬年前的北美洲(今北美洲),您會看到各地存在著截然不同的恐龍物種。這一時期化石的巨大變異——在整個北美洲西部地區均有發現——長期以來一直困擾著古生物學家。一些人提出,山脈或河流可能隔離了不斷進化的恐龍種群,從而導致了更大的多樣性。但一項新的研究表明,可能存在另一種解釋。研究人員在《古生物學》雜誌Palaeontology上報告稱,部分答案在於草食性恐龍所啃食的食物。
古生物學家可以透過觀察化石骨骼中發現的地球化學同位素——具有不同中子數的元素版本——來研究恐龍的飲食。例如,當草食性恐龍消化蕨類植物和針葉樹時,來自這些植物的氧、碳和鍶同位素以不同的比例積累。研究人員已經確定了與每種植物型別及其生長地點相關的獨特比例;測量恐龍骨骼中的同位素不僅可以告訴專家這些動物吃什麼,還可以告訴專家它們去哪裡覓食。
在這項新的研究中,卡爾頓大學古生物學家托馬斯·卡倫和他的同事們研究了阿爾伯塔省南部奧德曼地層的角龍類、甲龍類和鴨嘴龍類。角龍和甲龍四肢著地行走,頭部靠近地面,同位素比率表明這些恐龍在相對有限的地理區域內吃低矮植物。但卡倫及其合作者發現,鴨嘴龍可以夠到樹木中較高的樹葉,並以更廣泛的植物為食——這些動物的覓食範圍可達100公里。“最初讓我感到驚訝的是,鴨嘴龍在飲食和旅行習性方面與甲龍和角龍截然不同,”卡倫說。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能夠繼續流傳下去。
如果角龍和甲龍只在相對受限的區域覓食,那麼這種飲食限制可能有助於推動它們在每個棲息地演化出許多新物種——而鴨嘴龍物種的個體地理範圍更廣,其變異性則遠低於前者。“這項研究是如何利用地球化學和高精度分析技術讓古生物學家能夠對古代生態系統的生態學和生物學做出重要解釋的一個例子,”阿肯色大學地質學家塞琳娜·蘇亞雷斯說,她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雷蒙德·M·阿爾夫古生物博物館館長安德魯·法克表示,這樣的工作可能會為7500萬年前恐龍物種的分佈提供新的見解,他也未參與這項研究。“我敢打賭,鴨嘴龍的飲食可能與其物種的廣泛分佈有關,”他補充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