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在 1979 年推出的 Walkman 行動式音訊卡帶播放器透過允許人們隨身攜帶自己喜歡的音樂,改進了電晶體收音機(據稱工程師木原信敏發明該裝置是為了讓索尼聯合董事長盛田昭夫在長途飛行中收聽歌劇)。但個人音訊技術的數字革命又醞釀了二十年,其影響超越了個人和音訊領域。
20 世紀 80 年代,行動式音樂隨著圍繞 CD、迷你光碟和數字錄音帶構建的裝置的興起而走向數字化。在 20 世紀 90 年代,運動影像專家組 (MPEG) 開發了一種標準,該標準成為 MP3,這是一種透過丟棄無法察覺的聲音來高度壓縮音訊檔案的格式(儘管有辨別力的發燒友往往不同意這種描述)。
Eiger Labs MPMan F10 於 1998 年上市,是第一款將音樂儲存在數字快閃記憶體上的 MP3 播放器——容量高達 32 兆位元組,足以容納大約半小時的音訊。隨後出現了一系列類似的裝置,其中一些裝置用能夠儲存數千首歌曲的緊湊型硬碟驅動器取代了快閃記憶體。突破性產品是蘋果公司 2001 年推出的 iPod。從技術上講,它沒有什麼新奇之處,但其物理上的時尚性、寬敞的 5 GB 硬碟驅動器以及基於拇指輪的介面相結合,證明了其吸引力。如今,數字播放器不僅可以儲存音樂,還可以儲存照片、影片和遊戲,而且它們越來越多地捆綁到手機和其他裝置中。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有助於確保有關當今塑造我們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MP3——非物質且易於複製——將音樂從黑膠唱片或塑膠介質的物理紋路中解放出來。它們也對唱片業造成了嚴重打擊,唱片業長期以來一直抵制銷售 MP3,促使音樂愛好者自行分發檔案。據美國唱片業協會稱,自 2000 年以來,CD 銷量從 130 億美元暴跌至 50 億美元。與此同時,數字下載從 2004 年的 1.38 億美元增至去年的 10 億美元;然而,NPD Entertainment 的高階行業分析師 Russ Crupnick 表示,點對點共享檔案的數量至少是合法下載量的 10 倍。展望未來,他認為音樂將不再是需要擁有的東西:該行業的救贖(如果有的話)可能來自付費訪問從網路流式傳輸的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