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誌性始祖鳥是否失去了飛行能力?

一位古生物學家說,這種早期鳥類的解剖結構與現代不會飛的鳥類相符

加入我們的科學愛好者社群!

儘管長期以來一直存在爭議,即原始鳥類始祖鳥是否真的能夠飛行,還是僅僅在朝著該能力進化,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人認真提出它可能反而處於失去飛行能力的過程中。但這正是南加州大學生物學家邁克爾·哈比卜上週在洛杉磯舉行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會年會上向滿堂聽眾提出的觀點。

始祖鳥擁有恐龍的骨骼和鳥類的羽毛,長期以來一直被譽為標誌著從恐龍到鳥類的過渡。

哈比卜在計算始祖鳥的肢體比例和羽毛對稱度,並將這些值與活鳥的數值進行比較,以更好地瞭解其飛行能力時,突然想到它反而可能正在進化失去飛行能力,並再次變為不會飛的,或者說是“次生不會飛”的。他發現這種生物的特徵與經常棲息在島嶼上的現代不會飛的鳥類(如秧雞和鸊鷉)驚人地相似。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工作: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思想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我們知道始祖鳥生活在侏羅紀的一個群島上。而且,它的羽毛和骨骼看起來非常像現代不會飛的島嶼鳥類,這讓我很想知道,”哈比卜說。

始祖鳥首次被發現時,它是最早的有羽毛的恐龍,認為它正在進化為不會飛行可能被認為是瘋狂的想法。但是,隨著近年來發現了許多具有適合飛行解剖結構的早期有羽毛的恐龍,這一想法正在被認真考慮。

馬里蘭大學帕克分校的古生物學家托馬斯·霍爾茨說:“僅僅因為始祖鳥是第一個被發現的有羽毛的恐龍,並不意味著它必須在鳥類起源的實際歷史中扮演中心角色。我們必須記住,它出現在已知最古老的鳥類恐龍出現後大約 1000 萬年,因此我們著名的‘第一隻鳥’實際上可能是一隻次生不會飛的鳥。”

惹惱的羽毛
但許多人持懷疑態度。“我不敢稱始祖鳥為次生不會飛,因為我們還不知道它的祖先是否會飛,”英國哈特菲爾德皇家獸醫學院的生物學家阿什利·希爾斯說。

哈比卜的演講,以及其他探索古代鳥類能夠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的演講,激發了人們對錶現出不同行為的現代鳥類的解剖結構之間差異的濃厚興趣。

希爾斯說:“活鳥用它們的翅膀做很多不同的事情,例如在斜坡上拍打著翅膀奔跑和划水。我們真的需要更好地瞭解解剖結構如何與這些不同的行為相關,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解釋化石記錄。”

為了說明問題,希爾斯和她的同事、蒙大拿大學米蘇拉分校的生物學家肯尼思·戴爾在會議上指出,有許多鳥類在幼年時比成年時飛得更好,甚至有少數物種在成熟時完全失去了飛行能力。“也許幼年始祖鳥會飛,但成年鳥更多地以地面為基礎,”霍爾茨建議道。

如果證明這是真的,那麼始祖鳥是否會飛的問題的答案可能令人惱火地是“有點兒”。

本文經《自然》雜誌許可轉載。該文章首次發表於 2013 年 11 月 12 日。

First published in 1869, Nature is the world's leading multidisciplinary science journal. Nature publishes the finest peer-reviewed research that drives ground-breaking discovery, and is read by thought-leaders and decision-makers around the world.

More by Nature magazin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