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於10月30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上的研究發現,塵土可能導致了66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后出現的致命的恐龍滅絕全球寒冬。
由布魯塞爾比利時皇家天文臺的塞姆·伯克·塞內爾領導的一個地球科學家團隊,重新調查了形成墨西哥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撞擊事件的後果——這次撞擊導致非鳥類恐龍和地球上大部分生命的滅絕。
研究人員查看了在當今的北達科他州滅絕事件時期形成的儲存完好的岩石樣本。這類岩石含有地球科學家用來標記地球歷史上從白堊紀到古近紀轉變的痕跡。他們查看了樣本中硫、煙塵和被稱為矽酸鹽的礦物質的含量,發現樣本中含有比預期更多的細小矽酸鹽塵埃顆粒——直徑範圍約為0.8至8.0微米。
支援科學新聞業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業: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將幫助確保未來繼續有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有影響力的報道。
塞內爾的團隊認為,小行星撞擊揚起了這些微小顆粒雲,遮蔽了太陽,並可能阻止植物在撞擊後長達兩年的時間內進行光合作用。結果,植被會死亡,導致包括一些恐龍在內的許多草食性物種飢餓。這可能有助於引發一場災難性的大規模滅絕事件。
該團隊的模型表明,塵土可能在大氣中停留長達15年。在此期間,全球氣溫可能會下降多達15°C。
塞內爾說:“我們需要更深入地瞭解是什麼導致了全球降溫或光合作用的喪失,以便增進我們對希克蘇魯伯撞擊之後的確切殺戮機制的理解。” “這是古氣候模擬首次指出光合作用活動受到抑制長達兩年,以及塵土引發的撞擊冬季持續15-20年。”
本文經許可轉載,並於2023年10月30日首次發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