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澳大利亞的景觀曾經是500磅重的袋鼠、像馬一樣大的貘、巨型袋熊狀生物和8英尺長的海龜的家園。
現在新的研究表明,氣候變化可能是大約3萬年前這些大型物種滅絕的原因。
根據發表在《古生物學》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隨著該地區天氣模式的變化,土地開始乾涸,影響了動物的食物供應。許多動物無法適應,整個物種——被稱為大型動物群——因此滅絕。
關於支援科學新聞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的未來。
範德比爾特大學助理教授、該研究的作者拉里薩·德桑蒂斯說:“一般來說,物種在面對任何型別的氣候變化時有三種選擇:它們可以適應、遷徙或滅絕。不幸的是,這種情況下的氣候變化速度遠低於今天發生的速度——然而,動物仍然滅絕了。”
德桑蒂斯和她的同事透過研究來自澳大利亞東南部庫迪泉的化石大型動物牙齒得出了這個結論。遺骸中存在的氧和碳同位素為他們提供了該時期溫度和溼度水平的記錄。科學家們也在現代袋鼠身上測試了這項技術,並發現牙齒的化學成分是判斷溼度的良好指標。
德桑蒂斯說:“這使得它們非常適合跟蹤隨時間推移的乾旱變化。”
他們還透過檢查牙齒上的細小劃痕,就大型動物群吃什麼得出了結論,並意識到隨著氣候變得越來越乾燥,動物正在遠離其常規植物資源。無法找到足夠的食物以及缺水可能導致了滅絕。離開該地區也很困難,因為在澳大利亞,較涼爽的氣候只能在山區高處找到,而大型動物無法輕易到達這些地區。
她解釋說:“我們看到的是乾旱增加和資源減少。如果景觀變得更加乾燥,水的可用性也會受到限制,植物中的水分含量也會降低。因此,這些動物不得不相互競爭以獲取更少的資源——這些負面後果會使動物更感壓力。”
這項研究的發現是科學界關於大型動物群滅絕的更大、更激烈的辯論的一部分。許多研究人員將滅絕歸因於人為原因——也就是說,他們認為動物被獵殺並被剝奪了棲息地,直到滅絕。
雖然德桑蒂斯不排除人類活動可能有所貢獻的可能性,但她指出,沒有經驗證據表明人類活動確實有所貢獻。
她補充說:“如果氣候確實發揮了作用,無論是小作用還是決定性作用,這都表明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當前氣候變化的後果。”
新南威爾士大學古生物學家邁克爾·阿徹說:“這項基於確鑿證據的新研究清楚地表明,晚更新世氣候的變化對澳大利亞晚更新世大型動物群產生了重大影響,這為挑戰早期人類‘閃電戰’導致該大陸失去的大型動物群滅絕的富有想象力的先驗假設增加了更多證據。”
德桑蒂斯說,科學家們仍然有很多關於大型動物群的知識需要學習,包括它們的生態和生物學的複雜性。
她補充說:“有些動物可能由於其生物學特性而特別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而另一些動物則不然。我們研究它們以更好地瞭解脆弱性,以及哪些特徵使某些動物更具或更少適應力,這非常重要。”
經 E&E 新聞許可,轉載自 Climatewire。E&E 在 www.eenews.net 提供每日重要的能源和環境新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