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症患者的朋友和家人可能會覺得他們所愛的人已經被一個憂鬱的替身取代了。然而,根據最近的研究,實際上可能是抑鬱症的治療導致了患者的性格改變。
專家們早就知道安慰劑效應解釋了患者服用抗抑鬱藥後報告的情緒提升的大部分原因。新發表在《普通精神病學文獻》雜誌上的這項研究也是如此——患有重度抑鬱症的患者服用安慰劑後,症狀改善程度約為服用帕羅西汀(一種也稱為帕克西爾的抗抑鬱藥)的患者的四分之三。但只有服用帕羅西汀的患者在廣泛使用的性格五因素模型中的兩個關鍵領域表現出性格變化:他們在神經質(體驗負面情緒如內疚和焦慮的傾向)方面的得分較低,在外向性(包括健談和自信等特質)方面的得分較高。
性格特質被認為是相對穩定的,貫穿人的一生——即使抑鬱症的發作伴隨著異常低落的情緒,也不應改變一個人的基本特質。然而,性格會影響一個人患精神疾病的風險——西北大學的託尼·唐(Tony Tang)解釋說,過去的研究已經確定神經質是抑鬱症的關鍵風險因素,他是這項研究的主要作者。唐和他的同事發現,患者服用帕羅西汀期間神經質下降得越多,他們停藥後抑鬱症復發的可能性就越小。
支援科學新聞報道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考慮透過以下方式支援我們屢獲殊榮的新聞報道 訂閱。透過購買訂閱,您正在幫助確保未來能夠繼續報道關於塑造我們當今世界的發現和想法的具有影響力的故事。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抑鬱症研究員安德魯·萊希特(Andrew Leuchter)說,這項研究“以優雅的方式證明了抗抑鬱藥物和安慰劑在許多情況下具有不同的作用”,他沒有參與這項研究。“這可能部分解釋了抗抑鬱藥物對某些患者產生治療益處的某些方式。”